■李占芳
以知识为友,以大师为友,以真理为友,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
以书籍为伴,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在阅读中学会启迪,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做人。
——与各位学子共勉
晨光熹微,一层薄雾弥漫在校园里,湿漉漉的空气里浸润着自然的芬芳。我漫步于校园的林荫大道上,教室里飞出的读书声飘至耳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校园的读书声有种特殊的感情,每天踩着同学们的读书声入教室,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一名学子,因有了读书声,才有了书生意气;一座校园,因有了读书声,才有了书香氛围。书声之于校园,就好比鸽哨之于蓝天、涛声之于大海、号角之于军营。校园若没了读书声,本不大要紧,却少了一种底蕴,少了一种激情。书声应是学校的魂,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
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书是没有止境的,然读书却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境界。芸芸众生,历三种境界者有几人呢?但是,读书的境界却是人人皆可步入的,有时也是不得不入的妙境。我认为,读书亦有三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寒江独钓,心无旁骛,酷暑寒冬,手不释卷。这是一种“板凳甘做十年冷”的读书境界。在这一境界中,要有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的精神,还要有韩愈“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功夫。惟其如此,你才会由“迷”而步入“不迷”的境界,以精华浸润自己的头脑,悬疑而读,博览群书,兼容并蓄,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
此时的读书已成为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夜阑人静,万籁无声,或春风入帏,或秋月盈窗。此时一卷在手,“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犹如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与挚友促膝倾谈,心随神游,自享其乐。在物欲翻滚、脚步踉跄的现代社会中,能独静其心走进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神闲气定,随心阅读,守住自己心灵的月亮,也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妩媚。书是先达性灵与智慧的结晶,浓缩着整个时代的背影,但再精彩的作品,因时代的桎梏、思想的禁锢,未免会有意地藏锋,于是书中便有了缝隙处、断裂处、欲说还休处、语焉不详处。当我们徜徉其中,以自身的观察与体悟、学问和识见穿越时空,与先达灵犀共鸣,去连缀缝隙,弥合断裂,娓娓道来,推想其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悠悠然,“微言”“大义”豁然开朗。那种醍醐灌顶的惬意,常常让我深深迷醉,沉浸其中而流连忘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第三境。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读书读到最后,你会读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蓦然回首,我们不过是在知识的大海边捡拾贝壳的孩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遥望前方,依然是漫漫长途……
阵阵清风拂面,纷乱了我飞扬的思绪。旭日已慢慢升起,薄雾退去,整座校园明媚起来、朗润起来,书声更加清亮地在校园上空回荡,似号角,在催促我们前进、不懈追寻……
此生能以书声为伴,吾心足矣。
作者单位:召陵区老窝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