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彩霞
十年光阴,可以见证一个城市的改变,也可以见证一个人的蜕变。
2007年,从昆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郑建新进入漯河医专二附院(漯河市骨科医院、漯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临床一线工作。十年间,医院整体水平在突飞猛进,郑建新也在工作中荣获多种荣誉:主持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项,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参与研发的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均获一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被我市授予“漯河市医德标兵”、“漯河市青年科技奖”、“漯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从举止言谈中不难看出,郑建新医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医术精益求精。
微创技术造福大众
脑出血微创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逐渐完善的一种手术方式,它代表了脑出血治疗理念由单纯治疗疾病向着治病与神经功能保护兼顾的转变。
在最初接触这一技术时,郑建新信心十足,为尽快掌握并应用推广这一技术,他通过向有经验的专家请教、研究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会议、培训进修等途径,反复研究琢磨并查找资料来充实理论知识。每次出去开学术会或参加培训,他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带着自己的问题去交流。除了借鉴先进经验,他还不断观摩手术视频,揣摩理解术中的关键点和细节,逐步改进提升手术水平,达到不断提高脑出血救治成功率及减少致残率的发生。
在实践中,郑建新通过大量的脑出血微创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医疗团队的技术也更加成熟。特别是对于围手术期的规范化处理,通过术前对患者体征的检测、出血血肿及血管状态评估,做到更加规范化的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有效规避了手术风险。
不断钻研新技术
脑梗塞发生后,及时抢救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抓住黄金4.5小时及时有效的溶栓,成为成功救治脑梗塞病人的关键。“抢救及时,效果理想时病人可能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如果无法及时静脉溶栓或溶栓效果不理想,有必要时可在介入造影下进行取栓手术。”郑建新说。
随着医院和学科发展的需要,2013年医院选派他赴郑大一附院进修学习神经介入技术。2014年学成归来后,即在院内成功开展了脑血管造影术及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万事开头难,由于当时医院设备方面的制约,经验也较少,手术的开展需要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为攻克这一难题,郑建新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医院手术设备逐步完善,经验积累越来越多,团队的技术也得到不断提高。
近两年来,郑建新科室团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术、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及支架取栓术、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术等手术,并且每台手术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015年冬的一个夜晚11点接到了一位患者,入院时已经意识不清楚、呼吸异常,值班医生发现患者的呼吸变化后,判断患者脑干梗塞需马上急诊手术。在紧急会诊过患者病情后,决定为患者实施介入机械取栓术。由于机械取栓技术还并未被社会大众所熟知,所以在手术方案上医患之间沟通不易,技术不被接受,在与患者家属沟通的过程中,患者家属还不能理解。但为了抓住黄金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郑建新耐心仔细跟患者家属讲解沟通,在了解手术的利弊后,患者家属欣然接受,并积极配合。
随后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患者生活能力逐渐恢复,能够自己吃饭、走路,基本接近正常生活,患者家属也是格外感激。
“患者如果当时不做这个手术或者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项技术,那么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后果不堪设想。这项技术真的是造福患者。”郑建新告诉记者。
完善“卒中中心”建设
优化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
对于突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患者发病初期,如果家属能够准确识别病症特征,尽早就诊,将会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概率。患者到达医院后一路绿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检查诊断、开展治疗,是换回病人生命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脑血管疾病的急诊急救工作中,积极努力在“急救黄金时间”方面加强质量管理和公众认知的宣传,并进一步完善“卒中中心”建设和优化绿色通道。
抢救患者永远是医护人员的首要工作,医院特别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急诊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在接到患者后第一时间准确识别是否为脑血管病患者,并立即与医院卒中中心医生联系,做好溶栓准备。在运输途中,急救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查。到医院后,由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医生陪同患者做CT检查,同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采取溶栓手术。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团队配合默契,使急救流程更加顺畅。曾经一位年近40岁的患者,经该院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及时检查、确诊,通过溶栓救治后,完全没有任何后遗症。
为加强医院宣传工作,增强市民对脑血管病的急救意识。科室医护人员积极进社区、走基层,通过对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宣传,提高急诊转诊效率。在工作中,郑建新会针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他加强自身学习,不断为患者谋求更好的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