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李宜书
曲艺是民间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河南坠子、评书、相声、快板,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7月25日,漯河日报社优秀小记者代表来到清文艺术工作室,与我市曲艺名家宋清文面对面交流。
上午9点,小记者来到清文艺术工作室。看着一脸稚气的小记者,宋清文一脸慈爱地对大家说:“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尽管提。”围坐在宋清文老师跟前,小记者说:“宋老师,您作为一名才艺兼备的老艺术家,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吧?”“好,我叫宋清文,今年已年近古稀,你们可以叫我宋爷爷,我是老漯河人,在书法、曲艺、歌曲、文学等领域都有所涉猎,但对曲艺情有独钟。”宋清文说。他中学毕业后下过乡、当过工人、做过美术设计、学过戏曲、演过老生,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谈及大半生的经历,宋清文老师告诉小记者,生活中挫折与成功并存,坚持和努力最重要。
“宋老师,您的梦想是什么?是说相声吗?”小记者刘浩宇率先提问。
“我从小就喜欢文艺。”宋清文讲起自己的求艺之路,1964年,宋清文在牛行街小学上学时,漯河豫剧团招演员,从小热爱文艺的他积极报名,并通过了面试,最后因为其他原因没有被录用,成为演员的梦第一次破灭,他坐在教室里哭,但这更加坚定了他在艺术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幸运的是,当时的校长张文龙(音)是科班出身的音乐老师,懂乐理会识谱,宋清文就央求张老师教他识谱,这为他日后学艺打下了基础。
“那您是怎么接触到相声的呢?”小记者孙星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是1981年,我在平顶山工作,当时文艺生活匮乏,得知杨宝璋先生来平顶山演出,我连看三场,越听越喜欢。宋清文老师说:“杨先生炉火纯青的表演技惊四座,掌声不断。其不温不火的表演风格,显示了深厚的传统相声功底,让我领略到传统相声的精髓。”演出后,宋清文跑到后台,诚恳拜师。杨先生看到宋清文谦虚好学,便答应时机成熟后一定收他为徒弟。2014年,省曲艺演出队来我市演出,时任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冠义邀请宋清文登台演出。演出结束后,宋清文向陈冠义表达了想拜杨宝璋先生为师的诉求,陈冠义表示回去后向杨老先生转达。次年9月28日,按照相声严格的拜师仪式,年过六旬的宋清文向当时已90岁高龄的杨宝璋先生叩头拜师,成为其关门弟子。杨宝璋感叹道:“你这个师拜得不容易,我这个徒收得也不容易,前后整整34年,你圆了拜师梦,我也收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徒弟。”
“宋老师,您收徒弟了吗?您收徒弟有什么标准吗?”小记者问。“想拜师首先要有成为相声艺术家的强烈愿望,并且要德才兼备,德字先行,收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对他们进行长时间的考察。漯河曲艺底蕴深厚,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张名片在省内不是很响亮,作为土生土长的老漯河人,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贡献全部力量。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把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响亮,希望漯河能够成为曲艺之乡。
据介绍,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曲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曾任市曲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宋清文创作的唱词《圆梦》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河南坠子《漯河赞》荣获得市文艺精品奖,小品《心灵的回归》荣获全国“放飞梦想重塑人生优秀文艺节目展播”二等奖。他以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原型,创作了曲艺联唱《群英颂》,并多次举办进社区、进校园曲艺公益讲座,多次为漯河日报社小记者举办曲艺讲座。
宋清文激动地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加深,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不断增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文化,不仅要有满腔热情,还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方式。”
“怎样才成为一名相声演员呢?”小记者提问。
宋清文说:“一是立志,要有成为一个好相声演员的志向。二是坚持,要在生活中注意搜集好素材,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我看到你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相声艺术的热爱,我非常荣幸作为一名老艺术工作者和你们聊。”宋清文用自身经历对小记者循循善诱。“我将杨老先生对我说的几句话送给你们:年轻人学相声不要太急进,要打好基础,持之以恒,多看表演、多看书、多琢磨、多向观众征求意见,观众就是你的老师。”
“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开展的专访传统文化界人士活动,旨在让小记者通过访谈活动,了解艺术家的求艺之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热爱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为我市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漯河日报社小记者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本次活动已经启动,正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线索,并以小记者访谈的方式,让一些原本看似曲高和寡的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清文向小记者展示快板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