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3日 星期

给孩子一颗强韧的心


如何帮助儿童青少年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他们的抗逆力,是很多家长和教师关心的问题。抗逆力指个体身上能促进其成功地适应逆境并将危机转化为正向力量的一组特质。对于处于逆境中的儿童青少年,抗逆力是帮助其做到对逆境积极适应的关键力量。

支持感是抗逆力形成的重要来源

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充足的同伴支持对青少年抗逆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从家庭结构看,父母婚姻变动或亲子分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的日常安全感及遇到挑战后的支持感降低,并容易失去寻求父母情感与心理支持的能力及主动性,对抗逆力造成一定破坏。从教养方式看,父母民主、稳定的教养方式与支持有助于孩子抗逆力的发展;但若对孩子过度保护或溺爱则减少了其在困难中成长、提升抗逆力的机会;同时,放任不管或拒绝提供帮助会强化孩子挫折后的无助感,也不利于抗逆力的培养。另外,高质量的社交网络和丰富的社会支持对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促进孩子与同学、邻居的社会联系,有助于形成支持性和鼓励性的良好生态环境,帮助儿童青少年以“我可以应对压力和问题”的心态和能力应对逆境,同时促进抗逆力的发展。

正确认识抗逆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抗逆力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个体对压力和困境的积极适应。从抵消逆境的负面影响上看,抗逆力让个体可以更多使用对自身起到保护作用的能力,并以此减轻逆境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从情绪灵活性上看,拥有较高水平抗逆力的个体能够灵活调节情绪,根据环境和实际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优化自身资源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进而形成长久稳定的应对困境的能力。

研究表明,抗逆力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创伤事件,还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创伤后的成长,化危为机。

对于“抗逆力提升”和“挫折教育”的概念,目前有些家长存在误解。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或刻意创造一些让孩子吃苦、受罪、惩罚的机会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其实,在刻意制造挫折和缺乏支持力量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多会呈现压抑、有暴力倾向或者冷漠与疏离的状态。也许他们比娇生惯养的孩子更能忍受批评与责罚,但也可能更容易钻牛角尖或走极端。

掌握提升儿童青少年抗逆力的有效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韧心点亮生命”课题组通过实践验证发现,对中小学生抗逆力的培养和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最为有效。

一是帮助孩子建立对逆境和压力的积极认知。研究发现,当帮助儿童青少年意识到并接受“压力可以带来机会和成长”的时候,他们应对压力的效能更强了,这就是发展积极的“应激心向”。

二是教会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外界支持和帮助的技能。事实上,强韧并不意味着“强忍”。在面对巨大的挫折和心中的苦楚时,每个人的内心本能地需要他人的情感认同和支持。强大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缓冲压力感,也可以带来更丰富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帮助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三是培养孩子灵活调节情绪的能力。例如学会激发自身积极情绪,调节负面情绪,培养自身对情绪的掌控和觉察能力,不惧挫败感,可以接纳失望和无力感,并能以较快速度将情绪调整为充满平和与希望的状态。

四是引导孩子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引领儿童青少年树立积极正向的信心和信念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计。儿童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如果可以看到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应对,看到父母和同伴的乐观态度,尤其是父母如果身体力行地直面挫折和压力,并对未来始终保持希望和期待,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积极效应,他们当下面临的艰难险阻和压力也会在精神上得到消解。

总之,要提升儿童青少年的抗逆力,应和孩子一同面对困境,给予孩子认知上、思维方式上、情感上和技能上的全方位支持,最终引导孩子获得一颗强韧的心,从而使其从容应对成长路上的困难与挑战。

据《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