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工作时,他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业余,他的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退休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10月30日,在市区岷江路一个小区里,69岁的王泉泠拿着自己创作的小说《双槐金世缘》蓝本,向记者讲述了他退休后进行文学创作的经历。
王泉泠是郾城区龙城镇人,1980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中文系,后进修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得大学本科学历。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教过二十多年的高三毕业班语文并兼任班主任,多次获特长教师、优秀教师等称号。
业余,王泉泠把文学创作当作生活乐事,利用碎片化时间坚持文学创作,有多篇小说和散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发表,创作的戏剧小品公开演出的有三部。
退休后,王泉泠很快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说:“我不抽烟、不喝酒,有大把的时间去阅读学习和进行文学创作。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纪实小说,反映几代人的生活,表达我奔涌于胸中的情感。”
王泉泠对记者说,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双槐金世缘》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而成的。故事以淮河源头淮源县双槐村劳动人民渴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反映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突出人民渴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情怀。
“故事中所塑造的人物原型都是生活在基层的亲友以及乡邻,就连书中那两棵拥抱着的大槐树,也是我们村头的大槐树。小时候上学,我每天都从那两棵大槐树下经过。”王泉泠说,他的创作歌颂真善美,呼唤人间真情。从创作手法上来说,小说以人物塑造为经、以时间推移为纬讲述故事情节,重在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只写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举动,深层的意义留给读者去思考、感悟,并用散文的语言歌颂人间大爱,让读者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细品内在意蕴。
王泉泠告诉记者,这部长篇小说他准备写四卷:第一卷反映残酷的战争造成父子、夫妻、兄弟分离。目前第一卷已经完稿,正在进一步校对完善中。第二卷反映天各一方的亲人相互思念。第三卷写长时间分离后,海峡两岸的兄弟、夫妻渴盼团聚。第四卷写台湾的亲人与大陆亲人团聚。
王泉泠说,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他夜以继日地搜集素材,废寝忘食地写作,虽然耗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但他乐此不疲。
目前,王泉泠还正呕心沥血创作这部小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出版发行,为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