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山
年初,“崇文尚德,务本图强”的漯河精神正式确立,其基本含义是“弘扬优秀文化,崇尚文明道德,致力民生根本,建设中原强市”,开启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全市人民应当深刻领会其内涵,增强践行漯河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
一、崇文尚德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说:文,就是交错刻画的花纹,象交错的花纹的样子。
位于舞阳县的贾湖遗址不仅出土了骨笛、陶器,而且有契刻符号。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出土了带有“文”字的绳文陶壶。这些契刻符号和绳纹,就是《说文解字》所说的“文”。与没有契刻符号、没有绳纹的素面陶器相比,契刻符号和绳纹陶器的文明程度大为提高。“华夏”的“华”,就是“花”;“夏”,就是“大”。中原之民能够用花朵装饰自己,与不知道用花装饰的相比,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所以用“华夏”来美称自己。
许慎《五经异义》:“太古之时,未有衣帛,人食禽兽肉而衣其皮,知蔽其前,未知蔽后。”也就是说,有了服装之后,人的文明程度提高了。
所以,“文”的本义是纹饰、掩饰,引申为人类创造的文化、文明成果。
在传统文化中,与“文”相对的是“质”。“质”指的是原始、本质。《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也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实现自我愿望的时候,要注意文雅,如果毫不掩饰,就会野蛮。崇尚“文”要适当有度,否则,容易虚饰、浮夸,乃至形式主义。例如服饰,公众场合不穿衣服,实属野蛮;过于华丽,反而不美。
《说文解字》:“德,升也。”意思是说:德,就是登升。因“德”从“彳”,故有登升、相随之义。“德”与“道”结合起来,就是对“道”的登升与相随,引申为规矩、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品德。当前形势下,尤其要重视政治道德、政治伦理、政治规矩。
传统文化中,与“德”相对的是“法”。“法”就是法度、法制、法治。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坚强有力的法制与法治为保障。
“崇文尚德”,也就是文以载道、厚德载物,也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先进思想,崇尚文明道德,提升道德水平。
漯河人民有着崇文尚德的传统,召陵区有崇文街,源汇区有尚德街。
二、务本图强
《说文解字》:“木下曰本。”意思是说:树木的下部称为本。“本”的本义是根,引申为根本、本质、本职等。《论语·述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东汉时,西南夷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尹珍自认为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于是远道中原向许慎、应奉学习经书,学成回到家乡后,致力于传播先进文化,其教学之处,名为“务本堂”。
“务本”,是漯河精神的价值取向。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单位来说,务本就是务民生之本,履行职能惠民生;对市民来说,就是务本职之本,立足岗位做贡献。
《说文解字》:“强,弓有力也。”意思是说:弓有力量才为强。由弓有力,引申为力量大、实力强。古代有个成语:列土封疆。《说文解字》认为,“疆”字从土从彊(强的繁体字)彊亦声。如果不强,就没有能力给别人划分疆土,甚至连自己的疆土也难以保障。
“图强”,是漯河精神的价值目标。漯河升格为省辖市已经三十年,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图强”,就是聚焦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一区两城一中心”、聚焦“六项重大攻坚任务”,不断深化“两城同创”,努力建设中原强市。对单位来说,就是以创建文明单位、创建卫生先进单位等为载体,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对市民来说,就是要严格遵纪守法,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学会一技之长,以诚实的劳动,努力为漯河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准确把握“崇文尚德”与“务本图强”的关系
“崇文尚德”与“务本图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崇文尚德,难以务本图强;没有务本图强,崇文尚德只是空谈,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把握、深刻领会漯河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