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王毅敏
上周,笔者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几个城市出差,在杭州的一些见闻让笔者对房地产市场有了新的思考。
和朋友在巫山广场吃过晚饭便沿着街道漫步,路过河坊街一家丝绸店,首先被吸引的是店内的灯饰,同行的女同事说:如今丝绸这样的制品我们只做睡衣来穿了,没有其他用途。
听到这话,再看看周边景点到处都在展卖着10元起步的丝绸用品,笔者着实为丝绸的命运感到悲哀——原本的殿堂之物,如今却成了街边货。
而在苏州平江路上的两家桃花坞丝绸店,生意却异常得好。因为这些丝绸被注入了时尚元素,样式美观大方,价格都在600元以上。同样都是丝绸面料,但桃花坞的设计无论是色彩还是图案,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一件物品“烂街”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行业走向了末路,而是某个产品需要转型了。作为非生活必需品,它的功能更多的是满足审美需求、体现身份,很多传统物品之所以在市场上不能卖到好价钱,是因为生产者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赋予产品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
散步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到了住处,笔者也回到在“途家网”上订的灵隐寺景区的民宿。为何笔者选择民宿而非星级酒店居住呢?
记得杭州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的老总曾这样感叹:西湖周边的那些民宿,投资比我们酒店少了不知多少倍,但房间价格却比酒店贵,并且一房难求,而酒店豪华气派非凡的大堂有时却人前冷落鞍马稀。时代确实变了。
时代在变,无论是星级酒店、快捷酒店还是传统的家庭旅馆,原来的设计都是以商务出行和会议为出发点,而现在的旅游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更多人采取自由行的方式,而传统酒店的初心无法满足家庭出行,被抛弃是自然的事情。新兴的度假酒店是普通工薪阶层无力享受的,因为价格过高。
房地产业今年的重中之重还是去库存。为何有库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没有与时俱进。市场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的思路还停留在10年前。20多年的房地产发展已经发生了两次优胜劣汰,第一次是传统国有企业被崛起的民营企业淘汰;第二次是2006年前后,有头脑、有建筑规划知识的人士取代了传统建筑里的包工头。而现在是更具前瞻性思维的人们或将取代一些墨守成规的开发商。因此,笔者认为未来会是社区运营商的天下。以运营为导向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将会取代以快销为出发点的纯销售模式。
此次出行,笔者选择的新经济有:滴滴打车、民宿。从上海返程时,就在“滴滴出行”上给自己预定了从新政机场回漯河阳光水岸小区的一辆顺风车,才花费70.2元。这价钱差不多与机场大巴加市内短途交通价格一样。如今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供应量远超越需求量,去化周期在24个月以上,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思维方式改变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