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5月5日 星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本报记者 张军亚

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传统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城市,能够有效改善供给、创造需求、带动周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有利于集约配置资源、促进分工协作、产生规模效益,加快实现现代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加快知识传播、推动技术创新、延续历史文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新常态下我市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日前召开的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市将按照“一区两城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城市塑造,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市有序建设、合理开发、高效运行,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力争市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建成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具体从规划、建设、管理这三个方面着手。

抓好城市规划,布好发展棋局。突出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加大查处违法建设力度。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合理城镇体系。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发展载体与城区融合发展,加快临颍、舞阳组团发展,坚持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同步推进,建设市区与临颍、舞阳的快速通道,加快卫星镇和中心镇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扩容、提级、复合京广、宁洛交通走廊,完成漯阜、孟平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努力推进“郑许漯”、“洛平漯周”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港区铁路支线;拓宽扩容宁洛、京港澳“十”字高速骨架,全面建成沙澧河复航工程和漯河港。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以产业集聚程度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以就业岗位确定人口转移数量,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高标准推进城市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彰显地域特色。

抓好城市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道路交通畅通、黑臭水体治理、供水水质提升、燃气延伸等一系列地上、地下工程。今年,要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起步区、西城区、龙江生态城等区域率先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区25%以上、县城1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加快布局地下综合管廊。到2020年,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力争达到40公里以上。分步推进交通畅通工程。优化完善路网结构,改造提升市区交通路和人民路“十”字交通轴线,淞江路—太行山路—湘江路—中山路快速内环线,龙江路—白云山路—南环路—东环路快速二环线;规划建设新北环、新107国道、新南环、新东环,形成城市三环线;打通30条城市“断头路”,拓宽20条“卡脖路”,改造10条破损路;逐步推行立体交通,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大力推进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环卫等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市政设施扩容提升。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加快建设中原水城。大力加强生态水系建设,高标准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一期提升和二期开发工程,加快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段的沙河景观工程和西城区的沙澧连通桥闸工程,实施引澧入沙、引沙入颍、引沙入黑等工程,规划建设一批湖泊,使河河相连、河湖相通、大水系与小水系相循环,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下转2版)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