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鹤琦
这里起草的铸铁机、高炉进风装置两套黑色冶金行业标准,由工信部批准颁布,在全国实施;这里的低聚木糖项目,填补了河南省糖产业的空白;这里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入库数量11家,居全市各县区首位,现有两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这里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95%以上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
一项项荣誉、一项项成就,诠释着召陵区的科技含量。在这块奋进的土地上,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一场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在酝酿、生发、绵延。工业发展气象万千,现代农业异彩纷呈,处处涌动着实干快上的热潮。
“唯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增长;唯有推进科技创新驱动,才能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召陵区委书记刘耀军坦言,引领召陵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是科技创新,这里有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基因,在此基础上,全区上下积极求新、求变,科技创新“硬件”、“软件”建设更强,召陵正一步步登上科技创新高地,迎来跨越发展的新天地。
从强企到兴农 汇聚发展正能量
6月27日,艳阳高照,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钢花四溅,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
“如今,冶金业发展步履维艰。如果不是科技创新做支撑,世林冶金根本撑不到今天。”面对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世林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进感慨万千。作为漯河的老国企,世林冶金创建于1966年,曾占据漯河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但后来受全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冶金业发展步入低谷,世林冶金发展一度遭受重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盘活世林冶金的生命线。”张进说,在此理念引领下,世林冶金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与院校及国内各钢铁设计院建立紧密的研发协作体系,目前公司拥有专利55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2007年,中国钢铁协会、全国冶标委授权世林冶金主持起草铸铁机和高炉进风装置两套黑色冶金行业标准;2009年12月,由工信部批准颁布;2010年6月1日实施。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公司的“高炉热风系统阀门”等多个产品远销美国、韩国等国家。新近研制开发的用于工业润滑油净化的跨行业新产品——闭式碟片离心机正在布点推广中。
政策指挥棒,创新风向标。召陵区坚持以科技创新统揽发展全局,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全区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召陵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投巨资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步伐。际华三五一五、兴茂钛业、世林冶金成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永光电气、亿博橡胶、绿世界新能源等9家企业成立1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
在召陵区,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已清晰可见。在科技兴农,助力现代农业腾飞的道路上,召陵区同样加快了步伐。
召陵区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出台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八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科技知识,积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技术示范和推广,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该区的漯效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独家推行的“茎叶喷施替代根部追肥”新型施肥方式在全国推广,在降低土壤污染、农业成本和增加产量等方面成效显著。
从帮“资”到帮“智” 点燃发展新引擎
从2015年1月项目立项,到当年11月15日投产,漯河源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刷新了召陵企业发展的速度。对于这段经历,该公司财务总监陆军印象深刻,并将其归功为政府扶持、团队门槛、资金投入这三大“车轮”驱动,而驱动核心仍是科技创新。在政府帮“资”帮“智”的扶持下,企业大胆涉足低聚木糖这一崭新产业,让企业实现了从生产猪肠衣的小企业到成为高新科技企业的“蝶变”。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