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8月26日 星期

脱胎换骨“城中村”


■本报记者 李丽娟

基础设施薄弱,流动人口多,环境脏乱差……“城中村”一直是“创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自“创卫”以来,我市对“城中村”的卫生环境进行了强力整治。如今,“城中村”内道路硬化,街道干净,路灯明亮,健身器材齐全,墙壁粉刷一新……许多人感叹,改造过的“城中村”已脱胎换骨,一步一步融入了城市。“城中村”的居民在“创卫”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的董庄社区,是脱胎换骨的“城中村”典型之一。3年前,董庄社区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脏乱差。然而,8月24日,当记者走进董庄社区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路面平坦整洁,垃圾桶和垃圾池配备齐全,墙体文化美观大方,沿街门面门头统一。据了解,从“创卫”开始,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每天都会发现董庄社区在悄悄地发生变化,63岁的郭爱琴老人就是见证者之一。“以前的路晴天是土、雨天是泥,坑坑洼洼,根本没法走路,亲戚们都不愿意来串门。后来,村里对道路进行了清理、硬化、拓宽,小汽车都停在了大门口。”郭爱琴老人说。

董庄社区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地面上,在看不见的地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董庄社区书记赵社论介绍,董庄社区在改造前污水是不入下水道的,居民们产生的生活污水通常都是直接向外排放。到了夏天,一股股恶臭让居民都不敢开窗。如今地下铺设了下水道,再也没有出现过污水横流的现象。

在召陵区翟庄街道柳庄村,记者也同样感受到了“创卫”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柳红涛介绍,以前几乎家家户户大门前都有菜地、旱厕,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尤其是大雨过后,堵塞的粪便溢出来,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创卫”开始后,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实施“三包”责任制和网格式管理,确保背街小巷和自家门前卫生整洁。为保持长效管理,该村4名保洁员每天对7条大街进行1~2次大打扫,并且全天候进行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党员也会在“主题日”开展各种清洁活动。“自‘创卫’以来,我们共硬化道路7000多米,新建冲水式公厕10座,改造旱厕1座,拆除旱厕86座,安装路灯140多盏。”柳红涛说。

谈起“创卫”带来的变化,73岁的村民于保华感慨不已:“过去每家大门口都搭建一座简陋的旱厕,味道十分难闻,尤其是到了夏天,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还招来不少苍蝇,大家在街上走都是捏着鼻子。如今村里新建了水冲厕所,村民上厕所都成了一种享受。”

湘江路新区管委会王庄村也是享受“创卫”成果的“城中村”。为改善村容村貌,王庄村推掉了临街各家门前高低不平的门台、花池、菜地、棚子、旱厕等。村内实现了路路通、沟沟通,旱厕全部改为水冲式,大排水直通解放路与市政管网相连,各个路段安装了果皮箱、垃圾箱。硬件上改进的同时,村民的“创卫”意识也逐渐增强。“之前,村民倒了垃圾不知道盖盖子,村干部便每人包一个路段,监督提醒村民随倒随盖。经过几个月不间断的提醒,村民都已经形成了倒垃圾后盖盖子的好习惯。”王庄社居委党支部书记孙玉枝说。

据孙玉枝介绍,2013年~2015年底,村上有18位70岁以上的老人自愿担任义务保洁员。2016年,又有7位年龄在60~62岁之间的村民自愿担任义务保洁员。“闲着没事,每天上街扫扫地、捡捡垃圾、擦擦垃圾桶,不仅锻炼身体,也给村里出份力,挺好!”70多岁的义务保洁员杨玉芬乐呵呵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