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宽敞洁净的门诊大厅
从一座三层楼房、十间小平房的门诊病房变成十几层的高楼大厦,从职工53人壮大到拥有600余名职工的医疗团队,从8个门诊诊室、两个病区、58张床位发展到如今30多个中西医特色专科、14个病区、420张开放床位,从年门诊3万余人次到如今24万余人次……市中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四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历经风雨变迁的市中医院来说,却是几代中医院人心中一段跌宕起伏、铭刻心间的历史记忆。
由弱变强 激流勇进促发展
市中医院成立于1982年12月,1986年随着漯河区划升格为地市级中医院,2010年成为我市唯一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如今,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作为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开设有内科、外科、不孕不育症科等30多个中西医特色专科。其中肛肠科、脑病科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和全国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血液病科、针灸推拿科是市级特色专科。漯河市血液病研究所、肛肠病研究所、老年慢性病研究所均设在该院,现拥有一大批高精尖诊疗仪器。医院相继被评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先进单位”、“‘十一五’全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河南省“健康中原示范岗”等,连续三年被省中医管理局授予“中医医院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2001年11月,为扭转医院当时的落后局面,新上任的领导班子深入科室调研,找准硬件不足这个制约医院发展的切入点,加强基础建设,大刀阔斧改(扩)建门诊病房楼,但是资金不足也成了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刘院长,搞这么大的项目,中不中啊?中医院就这么大的家底,驮不起呀!”单位的几位老领导、老职工专门来到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晓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目光中是深深的担忧。的确,这样的发展蓝图对于当时全年业务收入1000余万元、人均业务收入不到4万元、自有资金仅有200万元的市中医院来说,启动总建设资金近亿元的门诊病房楼改(扩)建项目,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不切实际。
面对困境,刘晓院长认定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连续召开各种层次的人员会议,经过细致分析,最终使全院干部职工的思想得以统一,畏难情绪得以排解,工程于2005年8月顺利奠基,中医院的发展由此开始加速。
至2007年年底,总投资5000余万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十六层病房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2010年9月,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新门诊综合楼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从而彻底改变了医院的面貌与基础条件,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型现代化中医院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人为本 强化内涵促竞争
抓内涵,人才是关键。领导班子大力实施以人才带动、名牌带动为特征的“三名”战略,以名医创建名科,以名科铸就名院。相继引进了大外科主任程华东、大内科主任周清、血液病科主任于涛等高级技术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每年招录引进一批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院校毕业生;自2010年以来,医院启动医护人员大规模轮训工作,投入大笔资金,选派医护骨干到上级知名医院整体轮训或短期进修,至今已派出人员达380人次。在医院人才济济的情况下,院内学术氛围浓厚,钻研业务、技术创新蔚然成风,2010年以来,全院共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37项,发表各级学术论文近千篇。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自2011年起,市中医院又启动了建院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全覆盖、常态化的“大练兵、大培训、大比武”活动,科科有比赛项目,人人有培训任务,每年全院参与科室就累计达110多个,参与人数3000余人次,活动的持续开展,促使职工整体素质迅速提升。
人员素质的显著提高和人才队伍的合理构建,使全院中医特色和技术水平、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脑病科构建中风病专科专病体系,中西医结合,开展CT定位颅脑穿刺抽吸术治疗脑溢血,配合中药进行中风康复期的治疗,在豫中南已初具影响;肛肠科手术治疗各种肛肠疾病,独树一帜;血液病科采用髓腔灌注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种血液病,疗效显著,费用低廉,各地病人纷至沓来;妇产科开展各种高难度妇科手术,药物和手术相结合治疗各种不孕不育症,专科特色尤为突出;颈肩腰腿疼科利用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治疗颈椎病、面神经麻痹、腰肌劳损方面有其独特疗效,尤其是椎间盘突出的手法复位、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气管炎堪称一绝;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在豫中南地区居领先水平;该院的脾胃病科、不孕不育科、皮肤科、乳腺科、头痛失眠科等品牌优势明显,急诊急救、麻醉、病理、医学影像等学科快速发展,一个门类齐全、优势凸显的学科群体已经形成……院肛肠科成为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血液病科被命名为省级重点专科,心病科、骨伤科、针灸科被命名为市级中医特色专科,脑病科成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并正式申报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
管理创新 绘就发展新蓝图
医院的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多年来,院领导班子以“务实”为基调,以“创新”为主题,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民主化”的“三化”管理模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医院基础建设完成、“三甲医院”挂牌、赞誉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刘晓告诫全院干部职工要戒骄戒躁,适时提出了围绕“三大目标”、构建“五大体系”的新思路,院领导班子坚持“巩固、提高、务实、重效”的指导思想,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使各项核心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完善四级病历质量控制体系,狠抓医疗安全,加强关键和重点环节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了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综合绩效考核,多年来无一起医疗事故发生。在医院管理年考核评价中,该院连续三年位居全省中医系统前列。
同时,医院以自由择岗、竞争上岗、能上能下、择优上岗为原则,引入干部任用竞争机制,激活了干部队伍的内在活力;健全内控机制,规范资产管理,倡导节能降耗,支出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下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供管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率先在市直卫生系统开展全员绩效考核评价,调动人员积极性,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完善实施办法,健全工作机制,推行院务公开,倡导民主管理。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起,医院开始加强文化构建,确立了“厚德、精医、致和、创新”的医院院训和“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服务理念,谱写了院歌;聘请专业公司结合中医院文化特征,为医院量身定做了一整套形象识别方案;注重强化国学传统教育,组织党员和共青团员赴新县、确山竹沟等革命圣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此外,医院制订、完善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员工手册》、《绩效考核手册》,从基础管理、行为规范、操作规范、服务流程、服务礼仪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统一。院团委还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文化沙龙活动,院领导班子与大家一起探讨各种话题,已经成为医院一张亮丽的名片。
回顾医院30多年的艰辛历程,引领并见证漯河市中医院十多年发展的刘晓院长曾经感慨地说,这些年我们一步一步走过来,走出困境、走向发展、走向辉煌,归根到底是有一支坚守中医情结、“打不垮、走不散”的团队,有一个干事创业、团结务实的领导集体,赶上了群众呼唤和需要中医药服务、政府重视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时代!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如今,漯河市中医院新的发展蓝图又开始描绘,年初制订了《漯河市中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我们相信,在宏伟愿景指引下,市中医院将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图片由市中医院提供
中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