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乔耀磊 杨海燕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由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以复合型城市新区为基础,体现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统筹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总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
示范区成立以来特别是属地管理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探索现代城乡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五个先行区”要求,突出临港产业园的带动作用,着力推进区域高端服务区、文化教育科技产业园区和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克难攻坚、重点突破,加快城乡融合、产城互动,努力打造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验样板区。目前,已累计达成初步意向项目22个,总投资超255亿元;签订投资合同项目10个,总投资69.1亿元;开工在建项目13个,总投资47.9亿元;获省政府批复土地1240亩,征迁土地2506亩,整治土地796亩,依法拆除“双违”10多万平方米,PPP项目融资10亿元,直接融资3亿元,争取专项基金2.4亿元。先后荣获全省重点项目观摩小组第2名,全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开发区,全市环保观摩第1名,发展的后劲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坚持引育并重,狠抓招大引强和培大育强。一方面抓引进,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重要举措,围绕功能定位和发展布局,出台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积极走出去拜访企业,全员招商、小组招商、驻地招商、节会招商、亲情招商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招引项目,千方百计签约项目。仅2016年上半年,就包装超10亿元龙头型、基地型、概念型重大招商项目12个,签约超亿元项目10个,超10亿元项目4个,超30亿元项目1个,新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两个,分别是:传化集团投资3亿元的漯河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昊华骏化集团投资10亿元的仓储物流项目。投资20亿元、占地2000亩的武汉铁路局物流基地项目,投资2亿元、占地100亩的优质农产品电商产业园项目,占地600亩的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正在积极与项目方沟通联系,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另一方面抓培育,出台政策,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区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2家,其中“1351工程”企业3家。研究出台了支持区内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十条措施,规划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园区,制订了入驻园区项目管理办法,在行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经营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明确了具体奖励政策,鼓励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集群集聚发展,为示范区发展奠定税源基础。
实行领导分包,狠抓重点项目推进。对于已经开工的两批13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7.9亿元,包括牡丹江路、牡丹江路沙河大桥、龙江路、漯河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中部跨境e贸易漯河产业园、沙河沿岸综合整治、北京万里伟业豫中南仓储物流、泰榕城市综合体、西湖学校、河南乡土树种植物园、千山路,全部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台账、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每个项目都成立一个工作班子,由一个区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包手续办理、包问题解决,坚持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帮助企业协调项目立项、手续办理、规划审批等事项,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证。随着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已经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入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和新城开发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快速推进阶段。
强化载体建设,狠抓临港经济发展。依托漯河港建设和良好水运、公路、铁路等交通优势,规划建设了17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物流,构建大平台,打造大园区,将临港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省唯一的公路港、水运港、铁路港和信息港等“四港”多式联运、对接航空港的豫中南对外开放平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性工程。目前,随着漯河港的复航,水运港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随着全国知名的第四方物流平台——传化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的漯河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的开工建设,公路港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武汉铁路局投资20亿元建设的临港铁路物流基地项目年底开工建设,铁路港建设将全面实施;随着传化集团投资1.5亿元的多式联运信息港建设项目的加快实施,将成为水运港、公路港和铁路港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随着投资10亿元的中部跨境e贸易漯河产业园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成为漯河对接郑州航空港的重要平台;随着规划建设的粮食、冷链、汽配等专业市场项目,海关等配套服务设施项目的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园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多项措施并举,狠抓要素制约破解。一是多方融通资金。做大做强区投资公司,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总投资166亿元的14个PPP项目,正在积极推介招商;引进实力企业战略合作,与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对牡丹江路、牡丹江路沙河大桥、沙河沿岸综合整治等项目实行垫资建设;与金融部门深度合作,在民生银行总行初步授信10亿元基础上,安徽皖江金融公司的2亿元融资已经到位;积极争取专项建设资金,以国务院督查奖励我市优惠政策为契机,做到精准对接上报,5个总投资3.89亿元的专项基金项目,争取到专项建设基金2.4亿元。二是多方协调土地问题。积极与省内多个市联系土地占补平衡指标,新调整建设用地规划指标953亩;内部挖潜开展土地整治796亩;组卷上报土地三个批次,共1518亩,省政府已经批复1240亩;全力推进土地征迁,强化领导,配强力量,吃透政策,重点突破,共对涉及的8个行政村、1680多户,2506亩土地开展征迁工作,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较好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三是严厉整治建设环境。成立项目建设环境保障领导小组,纪检、公安、检察等人员联合办公,严厉打击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强行阻工等行为,保持了高压态势,为重点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倡树“两争一创”,狠抓创业氛围营造。坚持把争当“三强”机关干部、争当“三强”村党组织书记和创建“四好”村“两委”班子的“两争一创”活动,作为示范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总统揽,比学习、比干劲、比贡献。一是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争当创新意识强、担当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三强”机关干部。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强”机关干部,不是后备干部的,按照组织程序优先作为后备干部人选;连续3年被评为“三强”机关干部的,优先提拔使用。二是在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中,开展争当政治思想素质强、服务群众意识强、带富致富能力强的“三强”村党组织书记。被评为“三强”村党组织书记的,奖励行政村为群众办实事资金5万元,奖励村党组织书记5000元;连续3年被评为“三强”村党组织书记的,每月还要再增发补贴500元,并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优先推荐,在职村“两委”成员每人每月增发补贴300元。三是在各行政村“两委”班子中,开展创建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好、团结协作好、群众评价好的“四好”村“两委”班子。被评为“四好”村“两委”班子的,奖励行政村为群众办实事资金3万元,奖励村“两委”班子1万元。注重突出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在《漯河日报》开办示范区“两争一创”在行动专栏,在示范区手机报设置“两争一创”专题,在区机关和乡镇设置展板,刊登评选出的2015年度 21名“三强”机关干部、4名“三强”村党组织书记和4个“四好”村“两委”班子先进典型事迹,全区广大干部素质进一步提升,活力得到进一步迸发,村“两委”干部竞相维护发展环境,乡镇干部争上征迁一线,机关干部主动放弃节假日,“5+2”、白加黑、加班加点工作成为常态,全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始终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示范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组建党的建设、项目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三大指挥部,由区党工委、管委会统揽全局,区分管领导统筹协调,牵头部门具体推进,成员单位配合实施,乡(镇)党委书记执行落实,镇领导班子成员精准定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初步实现了区镇优势互补,形成从了上到下、从总到分、无缝对接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为加快大开发、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十三五”是示范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时期。示范区将重点围绕“一港三园一中心”建设,即:建成多式联运河南内陆港,建设临港产业园、文化教育园、都市生态农业园,形成豫中南对外开放和商贸物流中心;强力实施“5131”工程,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实施100个重大建设项目,“十三五”末,全区营业收入实现300亿元,税收10亿元,在全市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漯河未来发展的新名片,成为全省最具发展活力的示范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