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文姣
课堂,是老师育人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日复一日的课堂看似枯燥却承载着每个学生的未来,决定着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漯河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漯河二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校情、结合学情,创造了“读、议、展、点、练”课堂教学方式,致力打造快乐高效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立足校情 积极改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培养水平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漯河二中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教学知识传承多,体验点拨少;学生被动接受多,启发诱导少;教法一成不变多,灵活新颖少。不少教师为自己“苦教”但效率不高而忧虑,不少学生为自己苦学而进步不快苦恼。不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激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漯河二中作为一所城市普通初级中学,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尤其是生源基础,与其他重点中学相比都比较薄弱,教育发展形势逼人,课堂改革迫在眉睫。
巧用教学案 师生同进步
在课堂改革中,漯河二中积极致力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身体力行,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改革中创新。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依托“一案五字法”:具体指以“师生共用教学案”为载体,实施“读、议、展、点、练”五字教学法。
教学案按照“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师生共用”的四个步骤进行编写,先由各备课组长把备课任务分给各位老师按照要求提前一周备好,然后交给组长和同组的老师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交业务校长审核合格后打印,并把教学案电子文本输入资料库,以便检查和今后参考。为提高教学案的实用性,漯河二中对教学案的编写明确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是按课时编写,同步使用;二是必须向学生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三是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结构;四是展现师生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五是精选精编供学生当堂训练、巩固提高的练习题。
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提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或者当堂发给学生,让学生及时预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前,老师把教学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后,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案自主完成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并坚持每节课后写教后感,对教学案使用情况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教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练习、复习于一体的载体。“师生共用教学案”改变了过去老师各自为战、闭门造车、抄教材、抄教参的传统备课模式。实践证明,教学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积极实施五字教学法
“读、议、展、点、练”五字教学法是“师生共用教学案”的延伸。漯河二中通过五字教学法把“教”的过程真正转变成了“学”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打造快乐高效课堂。
五字教学法以“读”为基础,突出自主学习。学校在教学案引导下,将易知易懂的基本知识点列为必读内容,学生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通过圈、点、勾、画等形式,积极主动预习,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以“议”为铺垫,突出“合作交流”。 以学习互助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议”教学案上明确提出的问题及学生提出的发散性问题,尽量体现不同学科学生学习基础的层次性,便于学生交流互动;以“展”为重点,突出“探究展示”。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大胆把自己所获、所想展示给大家,黑板、讲台甚至地板都可以成为展示的舞台;以“点”为关键,突出“教师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上。教师只“点”个别共性问题,点到为止,一语中的,一语道破;画龙点睛,点到实处,揭示本质,阐述规律。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四不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点,能学会的不点,学生能够表达清楚的不点,学生答问后,教师不重复点;以“练”为核心,突出“巩固提高”。练习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问题练习化,以练代讲、代问、代答;二是“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去掉偏、难、怪题;三是因材施教,分层推进。
“读、议、展、点、练”课堂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要求五环节的完整性,不受顺序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时的特点,老师们宜读则读,宜展则展,宜点则点,宜练则练。“师生共用教学案”和五字教学法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智慧结晶,为漯河二中打造快乐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