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鹤琦
金秋时节,一幅富有现代气息的美丽乡村画卷在沙澧大地徐徐展开:一个个各具魅力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个个村居院落干净整齐,乡村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村庄环境改善了,群众素质提升了,干群关系密切了,基层党组织力量增强了。不少村干部感慨地说:“从没想到农村也能这么美,没想到群众这么欢迎、这么满意,干了这些事,村干部腰杆也直了,其他工作也好干了!”
近年来,市委农办作为牵头单位,以“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目标,按照全覆盖、出亮点、建机制、求实效的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投入资金超过3.6亿元,修建垃圾池8300座,购置垃圾箱15163个,清理垃圾16万吨,1015个村进行了道路修整,成活绿化树218万棵,绘制文化墙76.8万平方米,已基本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422个。2015年度,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荣获市委、市政府群众最满意民生实事一等奖,一举跃入全省前列,省委副书记邓凯批示:漯河的做法很好,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这是一次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新探索
群雁高飞头雁领。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指挥部,先后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漯河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建立了市里引导、县区主抓、部门支持、乡镇实施、村里主动作为的工作联动机制。
2016年,我市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五项重大专题之一,专门成立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志安任第一组长、副市长张锦印任组长的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机制专题领导小组,围绕实现工作常态、长效,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全覆盖、资金整合、部门联动、常态化督导、定期考评、观摩交流、群众参与等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
这是一次群众满意干部振奋的新实践
市委农办贴民意、顺民心、借民力,以“环境整治月”、“百日攻坚行动”等活动为载体,围绕长效机制建立,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财政连续两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农村环卫劳务支出和示范村创建工作;全市按照不低于农村人口2‰的标准配备保洁员,目前,我市农村保洁人员基本稳定在4500人左右。市委农办牵头,市建委、市环保局等单位密切协作,围绕妥善处理垃圾和污水“出路”问题,不断探索适合漯河实际的方式方法。同时,各县区、乡镇积极探索物业化管理、村民自治轮流保洁、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模式,不断创新乡村管理新模式。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