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编辑:高 杰
10
——《漯河日报》30岁回眸
■本报记者 王海防 齐 放 王 辉 杨 光
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
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精心呵护下,漯河日报社历经风雨,如今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当年的租房办公,到今天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从当年的人工排版、易地铅印,到今天的数字编排、彩色印刷;从当年每周一期的四开小报,到今天的对开大报;从单一纸媒,到今天的集网站、手机客户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媒体;从当年的职工不足20人,到今天400多人的办报大军;从当年的零广告收入,到2015年5000万元的经营总收入,无不显示着漯河报业的巨大成就和变化。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1986年到1992年,创刊初期的《漯河报》在办报探索之路上充满了艰辛。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十几名创业者在暂借的市委党校的小楼上,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作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漯河报》以与生俱来的权威性,以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职业良心,秉承着务实、认真、精细的工作态度,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用镜头、用文字、用版面记录了沙澧大地一场场思想深处的激荡、一个个振翅腾飞的瞬间、一例例鲜活生动的典型,用舆论的力量推动了改革发展,促进了和谐稳定。
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东风,漯河被划为内陆特区。为了紧紧围绕特区这一历史使命,及时记录来自漯河人在内陆特区建设中的每一步探索与创新,宣传报道来自特区“试验田”的每一分收获与喜悦,根据市委指示,《漯河报》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漯河内陆特区报》,每周3期对开大报,以权威的信息、精美的版面,忠实记录着我们这座城市不畏艰难的开拓,勇往直前的步伐,把漯河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与先进理念,化作一缕缕清风吹向沙澧大地。
以内陆特区人特有的精神,《漯河日报》大胆创新:1994年星期刊创刊,1996年《教育周刊》创刊,1999年《法制周刊》和《市场周刊》相继创刊,2001年《晨刊》创刊,2002年《社会晨刊》创办,2005年《食品周刊》创办,一个个定位精准而有符合市场需要的版面的创办,不仅丰富了《漯河内陆特区报》的内涵,也提高了社会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03年12月19日,伴随着新闻大厦的破土动工,《漯河内陆特区报》再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软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漯河内陆特区报》不断提升报纸品质,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正式采用国际流行黄金报型,采取三列分割式版面设计,栏目设置更突出“三贴近”。
时代总是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和使命。2005年10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漯河内陆特区报》更名为《漯河日报》,以党报的政治导向正确,思想观点科学,发布权威公正、客观真实、旗帜鲜明、高端大气等大气象,去廓清信息云雾与纷扰,以科学、正确的思想信息吸引和折服读者,在信息洪流中彰显党报思想宣传的中坚力量。在强化党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同时,漯报人大胆探索,2007年底,《漯河日报·晚报版》试刊开始发行,为四开十六版。2010年11月4日,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复,《漯河日报·晚报版》正式出版,逐步增加为四开十六版、部分二十四版,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媒体逐步发展壮大。《漯河日报》乘势而上,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运用数字技术扩大党报宣传阵地,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2009年年底以来,在借鉴外地报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漯河日报》先后多次扩版、改版,逐步形成现在的每周5期;《漯河日报·晚报版》也不断发展完善,每周出版5期。与此同时,《漯河日报》突破单一纸媒,形成了集纸媒、手机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于一体的综合传媒格局。截至目前,漯河手机报固定用户已经达到6万多户。漯河名城网经多次改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日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
敢于创新、争创一流。30年来,《漯河日报》坚持不懈创新、改革,逐步孕育出“团结、奉献、求是、创新”的“漯报精神”,并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谱写了绚丽的篇章。报社历届党组始终坚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涌现出一大批能打硬仗、不怕吃苦的新闻采编人员,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好新闻800多次,在省级新闻媒体发表宣传漯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各类文章数千篇。
30年来,《漯河日报》不断深化新闻改革,拓展新闻报道领域,催生了“双汇集团发展跟踪报道”、“南街之路”、“救助失学儿童”、“2000年漯河抗洪抢险”等一大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受到群众好评的新闻报道。《漯河日报》注重新闻策划,用实力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船民千里寻踪”、“漯河农民创造”、“漯河沿边行”、“乡村发现”等系列报道,获省新闻阅评组高度评价。
30年来,《漯河日报》先后60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嘉奖,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市五一劳动奖状、省第五届十佳报纸、省第七届报纸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报纸、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创新力十强、中国传媒大会2013年中国十大影响力地市党报、中国品牌媒体百强、地市党报品牌公信力十强、漯河市全民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漯河市慈善先进单位……每一个奖项都熠熠生辉,每一项荣誉都记录着辉煌。
30年来,《漯河日报》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同时狠抓经营工作不放松,实现了经营创收的较快增长,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数字是最朴实的,也是最雄辩的。
1992年,经营收入40万元;
1993年,经营收入100万元;
1995年,经营收入320万元;
2001年,经营收入600万元;
2006年,经营收入1000万元;
2009年,经营收入1500万元。
2014年至今,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市场低迷的大环境,《漯河日报》围绕“做优做活主营业务、做大做强新兴媒体”的发展思路,坚持务实宣传,着力提升报纸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尽心尽责干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5年,经营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同比增长13%。
数字告诉人们:这是科学发展的两年,这是跨越发展的两年。两年来,漯河日报社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了单一依靠报纸的盈利模式,大胆拓展相关产业,发展了商业印刷、会展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实现跨行业、跨地区、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漯河日报社大力深化媒体融合,发展起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一批新媒体,向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方向发展。为加快全媒体融合步伐,2015年,报社与方正集团合作,打造了“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采编中心,实现矩阵式、立体式、滚动式、全天候和差异化、个性化新闻发布。同时,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开通了“移动新闻终端APP”项目,重点打造以微博、微信、微视为代表的“掌上微矩阵”,突出多媒体互动。目前,《漯河日报》官方微博粉丝突破1万户,微信关注突破5000户。漯河名城网旗下的“小城生活”微信号,微信关注已达到6万户,成为漯河本土阅读量、活跃度第一的微信公共平台。
诗中描绘,正是漯河。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境内河流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漯河历史悠久,旧称上口,与下游的周口相呼应;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又称螺湾河镇。明改“螺”为“漯”。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现辖临颍、舞阳两县和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76万,其中城市建成区7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2万。
同年7月1日,漯河报社挂牌,《漯河日报》前身《漯河报》同时创刊。到今年,双双30。
三十而立,青春正好。
30年,漯河美景依旧,繁华更胜。
在相继摘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森林城市”等桂冠后,漯河再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的系列创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由原来的内河航运和码头经济,小商品贸易和单纯的骡马贸易,简单的牛羊肉和皮革加工,漯河一跃成为中国首家食品名城,成为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叉的交通枢纽城市。目前,漯河正在致力于“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迈进。
漯河,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8000年前,贾湖的先民用七音骨笛奏响生活强音;2000年前,许慎在此编纂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1800年前,曹丕在此导演以魏代汉的“受禅”大戏;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隋代小商桥至今巍然屹立。如今,漯河人自觉“学传统文化、做谦谦君子”,许慎研究方兴未艾,经典诵读叫响全国。
30年来,《漯河日报》扎根漯河这片热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用一张张报纸真实地记录着漯河的沧桑巨变。漯河30年来的每一件大事,都记录在报纸里,漯河变美变强变文明的生动画卷也都精彩地定格在版面上。
沙北。漯河国际会展中心。漯河日报社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单位,在漯河国际会展中心东邻15层的新闻大厦里,在10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里,《漯河日报》的编辑记者不仅见证了环CBD商圈的繁荣兴盛,也一次又一次地改写自己创造的传奇。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漯河日报社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集《漯河日报》、《漯河日报·晚报版》、漯河手机报、漯河名城网、官方微博、微信、“漯河发布”新闻客户端等多媒体为一体的新闻机构。报社编制100人,现有职工417人,其中在职职工386人(报社机关196人、发行公司117人、印刷厂73人)、退休职工31人。报社现有内设机构34个,科级干部67人,其中正科35人;下辖漯报发行有限公司、漯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报业传媒公司、小城生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报仁商贸公司、漯报文化教育传播公司、河南人民出版社漯河分社、字圣书画院8个公司。
当前,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抢抓战略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十三五”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面对报业严峻的经营形势,漯河日报社不仅在深化管理方面下大功夫,同时也积极开展战略布局。面对新媒体、新机遇、新挑战,漯河日报社下一步将按照“深耕主业、多元发展、深度融合、科学管理”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1234”发展战略:
实现“一个目标”
打造区域内最具影响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现代文化传媒集团。
明确“两个中心”
首先,讲好漯河故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示漯河发展良好形象。
其次,做好经营转型升级。报社制订了多元发展战略,到“十三五”末,漯河日报社经营总收入将达到9000万~1亿元。其中,报业广告收入突破4000万,非报产业收入突破5000万,员工年平均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发展。
做强“三大产业”
(1)做强传媒产业。纸媒确保全省一级报纸行列,再创全省十佳报纸;移媒确保双“破十”(漯河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粉丝突破10万,漯河发布下载量突破10万),成为漯河最具影响力的移动媒体平台;网媒确保漯河第一新闻网地位,努力发展成为漯河最大综合服务类网站。
(2)做大教育培训产业。在现有经营渠道和小记者品牌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教育培训产业,力争做成省内媒体标志性教育培训品牌,为报社多元经营再建一个强力支撑点。
(3)做好健康养老产业。发挥媒体优势,利用全媒体传播渠道,打造“智慧健康服务”、“远程健康服务”等新型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全方位、多形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信息需求。
实施“四项工程”
(1)媒体融合工程。打造“三大传播平台”(打造以“两微一端”为主要内容的移动媒体,即融媒体平台;打造以漯河名城网为主的网媒平台,即桌面互联网系列;打造以《漯河日报》、《漯河日报·晚报版》为主的传统纸媒平台),实现“四项服务”(实现新闻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市场服务)。
(2)多元产业发展工程。整合纸媒、移媒、网媒资源,依托全媒体品牌影响力,搭建智慧商务、生活、政务平台,构建公司化组织架构,实行“一行业一频道一公司”运营模式;探索媒体广告+品牌策划+创意设计制作+销售代理全链条式整合营销模式。
(3)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打造三支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良、作风上过硬的全媒体、全天候、全能型采编队伍;一支善于合作、敢闯市场、勇于竞争,具有宽广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理念,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经营队伍;一支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
(4)科学管理工程。以高效执行力为前提,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本要求,建立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岗位增值、员工增收、报社增效。
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创业,新的征程。《漯河日报》将与时俱进,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