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编辑:赵晓辉
13
■文/本报记者 张俊霞
东外滩·云墅迎宾喷泉大道。
沙澧河两岸房产项目拔地而起。
刚刚退休的市民李先生说:“原来住的是单位分的公房,一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局促得很。现在老两口不但住着120多平方米的套房,而且小区还提供热水、中央空调,条件比大宾馆还好哩!”市民王女士所在的小区不仅四季花开,还能欣赏到小桥流水的景观。她说:“每天看着那些花花草草,心里格外清爽,觉得自己就像住在一个大花园里!”
建立省辖市以来,漯河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而人们感受最深的还要算居住条件的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房地产市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紧紧围绕宜居名城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在切实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体、工薪阶层、“城中村”居民等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适度发展高档商品房,不断满足日益富裕的群众对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5.29平方米。
我市把保障房建设放在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大胆创新住房保障制度,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住房保障模式,大力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 “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35万套,投资达56.1亿元,政府或政府投资机构的投资规模占总规模53.5%,建设总量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总户数的14.58%,占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家庭总户数的41.5%。
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住房保障。通过争取建设规模和上级各类补助资金,平均每年建设保障房1.2万套,建设数量和争取上级资金比重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全市有7.2万余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住房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提前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十二五”达20%住房覆盖面的目标。
建设公租房,让城镇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和新就业大学生住有所居。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大批公租房,破解了过去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住房瓶颈,吸引了一大批农村转移人口入住保障房,尤其是部分农民工把孩子、父母都接到城里,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无人照料的难题,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解决12.5万农村人口进城的住房难题。
商品房建设持续升温。“十二五”期间,为顺应市民对居住条件需求的多样化、高档化趋势,我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多元化房地产开发,其中尤以2003年6月成立的本地房企龙头——河南昌建地产集团异军突起,一枝独秀。13年来,昌建集团以城市发展为己任、立足漯河,相继开发建设了双汇·国际花园、昌建·西班牙玫瑰、昌建·欧洲故事、昌建·外滩、昌建·东外滩、昌建广场等精品社区,同时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漯河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昌建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资产管理三大版块,以及酒店连锁、物业管理、建筑装饰、商业运营、中汇商贸、园林绿化六大产业的地产企业集团。当前,昌建集团已经拥有30多家控股子公司、2000多名员工,2015年在河南民营企业百强中位列48位。房地产项目开发进入郑州、海口、成都、扬州、西安等省内外十多个城市,累计开发建设二十多个精品社区和城市综合体,土地储备近1000万平方米。2015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纳税额连续6年在河南民营企业中位列第一。在企业公益建设方面,先后成立昌建慈善公益基金、昌建关爱基金,开办昌建“春蕾班”,开展“献爱心”千万捐赠工程,累计为社会各类公益慈善事业捐赠超过3000多万元,2014年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奖。其卓越的企业掌舵人、董事长赵建生先生于2015年当选为漯河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2016年9月当选为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会长,成为业界当之无愧的地产领航者。
在昌建的带领下,我市又吸引了建业、恒大等高档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驻,进而引领全市房地产业升级换代,同时来自房产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二五”以来至2015年7月末,我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24.5亿元,开发建设商品房868.1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55.09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203.79%、35.91%、34.83%;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7家增加到了234家;房价由2598元/平方米上涨到2015年10月末的3668元/平方米,年均增长10%左右。
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加速了城镇化、工商业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形象日益亮丽,人口不断增多。漯河恰如点缀在沙澧河畔的一颗明珠,在中原城市群中独具魅力,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部十佳投资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
东外滩·云墅无边界私家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