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金融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

老人遭遇朋友圈非法集资骗局


非法集资是发生最为频繁的金融诈骗方式之一。通常这些机构和个人利用高额红利作为回报、支付高额利息骗取信任,从而吸引投资者加大投资,达到敛财目的。在众多的已经曝光的非法集资案中,受害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骗子利用老年人信息来源闭塞的弱点和对“高回报率”的期待对他们进行诈骗。

老两口被骗一万元

碍于亲情不报警

近日,家住文安县的老李就遭遇了非法集资诈骗的陷阱。今年初,老李的女儿们为了方便与父亲交流,开始教老李使用微信。在微信上老李被亲戚们拉进了一个聊天群,渐渐的“亲情群”变成了“集资群”,七大姑八大姨都劝老李加入他们的“挣钱队伍”。他们告诉老李,一次性最少投资5000元,不出半个月就会有百分之十的回报,并且以后回报率会越来越高,不出三个月就能捞回本金,三个月后就能赚钱,而且投入越多回报率越高。

虽然听上去有些难以置信,但是亲戚们信誓旦旦地告诉老李,大家都从中赚了钱,还把自己收到的红包截图给老李看,老李和老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不给两个女儿增加负担,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本不富裕的家中拿出了一万元给了亲戚。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所谓的“回报”没有到手,自己的本金也如石沉大海,老李坐不住了开始在群里询问,亲戚们回复说是钱被套住了,以后会回来的,此时的老李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骗了,但是又不好意思跟亲戚们撕破脸,整日闷闷不乐,老李的女儿知道后劝父亲去派出所报警,不料老李和老伴都生气地说:“都是亲戚,哪能报警!”于是老两口的一万元就这样没了。

非法集资诈骗

坑害老年人手段多

除了使用微信朋友圈等网络进行集资诈骗,骗子还有很多方式从老年人手里骗钱,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1.利用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投资。承诺给予奖励、积分返利等各种形式给予高额回报,起初按时足额兑现回报款,实则用后面投资人的钱兑付先前的本息,等筹集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后,携款潜逃。

2.编造虚假项目。骗子编造投资植树、集资建房等虚假项目,骗中老年人入股,或以林权代管等方式承诺高额固定收益,吸收资金。

3.打着爱国旗号,谎称是“皇族后裔”骗钱。对外称是“皇族后裔”,拥有庞大资产基金,为了解冻“民族资产”,骗取“解冻资金”。

4.利用亲情、友情“杀熟”。一些投资人想挽回损失,或为了多拿“提成”,不惜欺骗父母、配偶和子女,甚至拉亲朋、同学或邻居参与投资。不顾及亲情、友情,欺骗熟人。也就是上文提过的老李遭遇的情况。

子女多关爱陪伴

尽量避免老人上当

如何避免家中老年人成为骗子的“目标”?警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们给予老人的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此类案件的发生。以往案例显示,孤独感强的老人,因为精神空虚更易受骗。

由于中老年群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年纪大、警惕性较差,犯罪分子比较容易得手。根据全国老龄办和公安部此前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原因主要包括老年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下降,难以识别花样不断翻新的骗术,子关心不够,与老年人交流少,谈论投资理财,防骗知识少。

因此,建议广大市民,平时应当多与老人沟通,最好是以案例说法,提高老人的辨别能力。此外,应给予老人更多陪伴和关心。

此外,针对以中老年人为目标的行骗手段,警方也总结了6字“防骗口诀”——“不听、不信、多问”:不听花言巧语,不信天上掉馅饼,多问家人意见。据环京津新闻网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