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

两个名城 名不虚传
——媒体同仁看漯河

漯河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访黔东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俊华

■本报记者 李丽娟

在参加“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主题采风”活动之前,邹家福对河南的印象一直是“脏乱差”,随着采风活动一路走来,邹家福喜欢上了漯河这座中原城市,也改变了他对河南的印象。

在漯河的4天时间里,邹家福每天清晨和晚上都会走上街头,感受漯河。“我发现,漯河的亮化和绿化都做得非常好,是一个精致的中原城市,特别是漯河市民文明程度比较高,闯红灯、乱丢垃圾的现象比较少见。”邹家福说,在一次问路时,一位小伙子热情地给他指了路,让他感觉既温暖又开心。

“两天的采风,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小商桥景区、许慎文化园、贾湖遗址中,我能看出漯河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邹家福告诉记者,在南街村集团、双汇集团的发展背后,他更多体会到的是漯河各级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正是这种团结一心、凝神聚力的精神状态才创造了漯河今日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双汇集团的崛起,更是漯河的骄傲。

当得知漯河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后,邹家福说,漯河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很不错,这说明漯河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功夫,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漯河一定能实现这两个目标。

■本报记者 李丽娟

10月29日~30日,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零距离接触并欣赏了漯河的历史人文和旅游景点以及秀美风光,亲身感受了这座“中国首家食品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首家食品名城的美,更是让社长、总编们文思如涌泉,有感发文。

“盘古开天话中原,报媒论剑漯河前。一城春色半城水,二水拖蓝画中缠。河上街边星辰闪,村长论坛笑开源。南街村唱东方红,小商桥渡忠烈船。有道双汇铿锵舞,说文解字许慎诠。世间都言五千远,贾湖已写一万年。”黔东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俊华的这首《漯河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和称赞。

高俊华告诉记者,经过2天的参观采风,感觉漯河风景美丽、民风朴实、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贾湖遗址,拥有8个世界之最,贾湖文化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到9000年前,让人印象深刻。

“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漯河做得也非常好。”高俊华说,置身小商桥景区、许慎文化园,可以让人真切体会到漯河的百姓和政府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

“此趟漯河之行,有幸领略了这座中原小城的魅力,非常开心。以后有机会,也欢迎漯河的同仁们可以到黔东南看一看。”高俊华说。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造就名村

——访濮阳日报社社长孟晋

——采访永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刘波

■本报记者 左素莉

“漯河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贾湖文化9000前在这片土地上萌生,许慎文化100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萌生,小商桥文化是世界桥梁史上靓丽的一笔,还有南街村的红色文化,开源集团的古镇文化及民俗文化等,点亮了美丽的漯河。”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主题采风活动10月29日至30日举行,濮阳日报社社长孟晋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孟晋说,漯河为了传承发展许慎文化,弘扬许慎精神,漯河建成了许慎文化园,多次举办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每年都要举办文化庙会,推动许慎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漯河已经成为“中国汉字文化名城”。孟晋建议,进一步加大许慎文化的发掘力度,加大许慎文化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微博、微信等快捷的宣传平台进行宣传,打造许慎文化品牌,推动许慎文化产业发展。

孟晋说,开源集团及南街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开源集团以文化为发展之魂,推动文化与房地产业、文化与旅游业、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建成了神州鸟园、河上街古镇、淘宝街等。河上街古镇荟萃古典建筑风格、汇聚中原民俗文化,主要经营特色旅游产品。淘宝街汇集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古籍以及高端工艺品专业店,为广大古玩、字画爱好者提供一个鉴宝、赏宝、寻宝平台。南街村依托红色文化,着力发展旅游业,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杨 光

“新媒体、新机遇、新挑战”高峰论坛暨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主题采风活动已经于10月30日顺利结束。在这次采访活动中,与会的国内百名社长、总编们齐聚漯河,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剑”,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11月1日,记者又回访了永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刘波。

“回来以后,我们开了全体会,首先传达了会议精神,另外把漯河日报的经验也讲了一下,让大家共同学习。”刘波社长说,漯河日报的经验主要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报社的发展,漯河日报社把三分之二的人员集中于搞经营,原来的一家公司发展为如今的八家公司,经济效益成倍增长,这是永州日报社需要学习的地方。

刘波说,这次漯河之行收获很多,虽然是第一次到漯河,但感觉漯河是一个正在发展、逐渐壮大的中原城市,这里有骨干企业和在全国有影响的骨干产业,促进了漯河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使得漯河这个城市很美丽,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加强。“漯河厚重的文化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贾湖遗址和许慎故里是漯河的文化名片,让我们大开眼界。”刘波高兴地说,在结束的时候,还购买了一些南街村方便面和双汇火腿肠等漯河特产带回家,让家人也尝尝食品名城的美食。

贾湖文化让漯河自豪

漯河元素显魅力 食品名城不虚传

——访信阳日报社总编辑张家彬

——访六盘水日报社副总编赵芳

■本报记者 王海防

10月29日、30日两天,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主题采风活动如期进行。干河陈村、南街村、双汇集团、许慎文化园、贾湖遗址,这些响当当的漯河元素又一次向客人们展示了漯河魅力。

“参加此次采访活动,使我有机会对漯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信阳日报社总编辑张家彬说。干河陈村的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干河陈村建起了学校、医院、敬老院、超市。如今,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时刻感染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社长总编。最令人震撼的是,在没山没水,没有人文景观的现状中,干河陈村人却建起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家彬说。

此次采访活动,漯河的文化元素无疑也深深地吸引了采风的来宾们。“许慎是漯河的城市名片,是漯河的骄傲。许慎文化园标准高,内容丰富,十分有看头。”10月30日,参观过许慎文化园后,张家彬说。多年来,漯河充分发挥许慎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打造漯河文化品牌,提高漯河知名度和影响力。难能可贵的是,漯河市面向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汉字文化活动,促进汉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使弘扬字圣精神、传承汉字文化在全市蔚然成风。

来到漯河这个中国食品名城,食品产业的发展自然成为来宾们关注的焦点。 “百闻不如一见!双汇集团闻名全国,今天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刚刚参观完双汇集团的张家彬说。如今,漯河食品成了放心肉、放心菜、放心面的代名词。“双汇”、“南街村”等品牌积聚催生了食品加工业的迅速扩张。与此同时,与食品生产相配套的一、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如今的漯河,已经是一个食品企业集聚的“卧虎藏龙”之地。

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主题采风活动,不但宣传了漯河,也给全国报业的社长、总编辑提供了良好交流、促进的平台。“漯河是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张家彬如此评价道。在采风间隙,他抽时间在街道巷尾走走发现,市民友善、好客,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踏实平静。

■本报记者 左素莉

10月29日至30日,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主题采风活动举行,社长总编辑来到开源集团、南街村、小商桥、贾湖遗址、许慎文化园、联泰食品公司、贾湖酒业公司、双汇集团采风。贵州省六盘水日报社副总编辑赵芳接受了记者专访。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河南,河南是文化大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看了贾湖遗址、许慎文化园、小商桥后,感到很震撼。听了贾湖遗址管委会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了解到贾湖遗址已经有9000年历史,拥有9项世界之最:世界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骨笛、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世界上最早的鼎、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科符号、世界上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人类文明的第一道曙光是在漯河舞阳升起,光耀东方。”赵芳告诉记者。

因为对贾湖遗址很感兴趣,赵芳上网搜索贾湖遗址的有关情况,通过手机观看了江西卫视制作的关于贾湖遗址的专题片《经典传奇故事》,专题片讲述了贾湖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的主要文物及其价值等。赵芳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贾湖文化让我感到很自豪,漯河人一定会更加自豪。”

赵芳说:“漯河的文化底蕴很丰富,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做得也很好。依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小商桥建成了小商桥景区、依托文宗字组许慎的墓地建成了许慎文化园,均为4A级旅游景区,档次很高,很有品位,贾湖遗址开发保护工程也正在建设中,相信建成后,会有更多人来寻根问祖。”

赵芳说:“漯河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亮点。南街村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开源集团以干河陈村城市化为基础,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生态农业,使村庄变社区、社区变景区、农民变市民,是城镇化的示范区;双汇集团勇于创新,站在改革潮头,成为全球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希望漯河越来越好,我们回去以后,在宣传漯河的同时,也要借鉴漯河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生机勃勃动人心

——访咸宁日报社副总编杜先龙

■本报记者 王 辉

在漯河日报成立30周年之际,10月29日至30日,杜先龙和全国50多家报社的100多位社长总编一起有幸参加了“新媒体、新机遇、新挑战”高峰论坛暨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大型采风活动。这是他第一次到漯河,漫步在大街小巷,感受着这座豫南小城的生活气息与文明细节。

“首先漯河的城市兼具北方和南方的特色,既有一马平川的田野、庄稼,又有两条河流穿城而过,滋养了大地,浇灌了草木,同时也留下了优美的景观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杜先龙说,通过此次采风活动,他了解到漯河建省辖市才30年,可谓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城市,处处展现着勃勃生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杜先龙说,这几天走下来,漯河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城市很漂亮,街道也很干净,交通秩序管理有序,城市的硬件设施也很齐全。在参观开源集团时,他被干河陈村的发展变化所震撼,这里曾举办过全国“村长”论坛,足以证明干河陈村在全国农村发展中还是很有特色的。

“漯河的文化也很有特色,红色文化、贾湖文化、许慎文化,还有小商桥文化,这些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中都有一定的地位,而漯河市委、市政府把这些文化挖掘和利用得很充分,充分证明漯河这座城市不仅文化厚重,而且很有品位。”杜先龙说,对漯河还有一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漯河的食品工业发展让人羡慕不已,“没想到漯河食品企业这么多,而且一些食品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有名气,看了漯河的食品工业后,用现在一句流行语说,真是长知识啦!”杜先龙说,漯河这次把“新媒体、新机遇、新挑战”高峰论坛与城市采风相结合,媒体搭台,文化和经济唱戏,是一次很好的活动策划,希望今后把漯河文化、漯河经济通过各种媒体方式宣传得更加有声有色。

三个“想不到”

——访丹东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力

■本报记者 王建军

10月29日至30日,来漯出席“新媒体 新机遇 新挑战”高峰论坛的百名社长、总编辑深入我市部分工厂企业、名胜古迹、旅游景区,开展集中采风活动。“想不到,真是想不到。不虚此行,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第一次来漯河的丹东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一连串“想不到”来形容此次漯河之行的印象。

“想不到漯河是这么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张力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个想不到是漯河的城市建设是如此特色鲜明、富有青春活力。张力说,漯河不但绿化好、空气好、道路干净整洁,就连城市建筑也各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这次张力没能到我市的沙澧河风景区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因为我听其他去过的报社同仁说,漯河的沿河开发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沿河秀美的风光在北方城市中是少有的,这让我更加充满期待。”

“想不到漯河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漯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是如此重视。”两天时间内,张力跟随采风团先后深入我市金凤凰鸟文化园、河上街古镇、南街村、小商桥景区、贾湖遗址、许慎文化园等名胜古迹、旅游景区实地参观,被我市身后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的同时,也对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想不到漯河的食品产业发展得如此朝气蓬勃,中国食品名城名不虚传。”张力的第三个想不到,是在走进有着中国休闲食品之都的之城临颍县后产生的。在实地参观南街村集团和联泰食品有限公司后,张力感叹:“之前知道漯河有双汇,但确实没想到漯河的食品产业种类如此齐全、规模如此惊人,不愧为中国食品名城。”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