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
相信自己的力量超越学校。在学校里面,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比学校大许多。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还不得不做出一些相当糟糕或者迫不得已的事,但教师作为个体,凭着对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能够获得学生信赖,学生因此受到鼓舞,这是教师个人超越学校的地方。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们经常信赖暴风骤雨、翻天覆地式的变革,相信伟大的感召力,然而,好的教育就是在缓慢艰难的过程中让对方一点点改善。所以,教师要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们期待制度的变革,也要思考并且关心时事,有担当,把自己看成是社会变革的主体。落实到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做小事情。
平凡中做出格局。教师做的是很琐碎的工作,几十年持之以恒,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工作当成一项研究,从来不忘记学习,保持着活力和激情,就算在糟糕的情况下依然表现乐观。这样的老师很了不起,达到了一种境界。我们不能把这种境界作为评价教师的准则,这是教师的自我要求。他自己意识到,在教育生涯中有一个标杆,并且为之努力。
我们大部分人都从事平凡的工作,谁能从平凡里做出格局,就是最了不起的人。教师这个工作,能达到这种格局。
拥有专业素养。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个职业都有最基本的本分。不需要过多强调师德,这是教师的起点。我们不能把一个老师不打不骂学生当成本分,不能把本分过分夸大。所以,评价教师不以师德为标准,应该以专业品格为标准。
要有第二种能力。除了专业素养,教师要找到第二种能力。我遇见过几位老师,非常优秀,有擅长研究宋代文化的,有对民国文化和课本很有发言权的,有专长阅读的,还有坚持运动健身的……这第二种能力对教师职业生涯很有帮助。
具有专业知识,具有独特的教学技巧,尊重儿童,研究学生行为,这些是专业素养。
构建多学科知识结构。我经常在学校听课,发现大多教师的知识视野不够,思考能力也不足,当然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害处——使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科知识,过高评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过多评价应试能力,而对生活本身的关注和对这个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解力远远不够,这造成教师知识的肤浅化。
所以,教师要多学科多方位构建起知识结构,不停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延伸学习社会学、科学、人文等知识,充实原本单一的学科知识背景。
最快乐的教师都是研究者。职业倦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职业本身存在的限制和麻烦会引起精神上的厌倦;一个是身体、生理上的承受力达到极限,吃不消教师的辛苦工作。
要克服职业倦怠,除了热爱,最关键是要成为一名研究者。研究儿童,始终关注儿童,你就会发现生命是多么奇妙,孩子的脑袋怎么就想出这样的问题呢?为什么在一个孩子身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另一个孩子那里就不行了呢?
因此,最快乐的老师往往都是研究者。这样的老师,一直抱着研究的姿态观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