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少民 张庆伟
他走村串户了解民情,近一年时间走访了辖区8948户11029处院落,骑坏了两辆摩托车,用坏了3部卡片相机,手绘了100余张村居示意图,拍摄了3.6万余张照片,写了70余本走访笔记;他成为驻村民警,一干就是10多年,制作发放了8000多枚“警民连心结”,群众随时都能找到他。他说:“荣誉都是人民群众给捧出来的。身为一名党员民警,要加倍努力,只要大家满意我就满足了。”他,就是全国“公安楷模”、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兼驻村民警陈晓磐。
人物名片
陈晓磐,197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文化,1989年3月入伍,2000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临颍县公安局工作。从2005年起,陈晓磐到当时偏远落后的皇帝庙乡大袁村驻村。10余年来,他积极开展“访化促”工作,帮助维护治安秩序,解决百姓实际困难。如今的大袁村,连续5年保持了零上访和轻伤以上刑事案件零发案,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守法示范村”和“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村”。从警以来,陈晓磐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4次,并获得“河南省政法优秀党员干警”、“河南省政法系统中原卫士”、“河南省创先争优党员之星”、“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2010感动漯河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40多项。2011年11月,陈晓磐登上了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2016年4月,荣登“全国政法英模榜”。
陈晓磐拿起自己的荣誉勋章
【致敬公安楷模】
11月18日,首期全国“公安楷模”发布活动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人民网一号演播厅举行,我市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驻村民警陈晓磐榜上有名,成为此次发布活动我省唯一获奖民警。公安部授予陈晓磐等5名“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并号召广大公安民警以“公安楷模”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做出新的贡献,为党的十九大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夏崇源为陈晓磐等5名“公安楷模”颁奖。
发布会上,播放了陈晓磐的专题介绍视频,陈晓磐和他所驻扎的大袁村两名村民在现场共同讲述了一段“鱼水情深、警民连心”的故事。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鱼水连情,暖心民警”。陈晓磐扎根基层十余年,以“忠诚、担当、干净”的情怀,深入千家万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诠释了警民的鱼水之情,树立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被群众称为“最知心的人”。“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这就是广大群众对陈晓磐的赞语。
据悉,首期全国“公安楷模”发布活动打造了公安典型宣传的新平台,是公安典型宣传的一次创新。发布活动邀请“公安楷模”走进演播厅,以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视频展示、现场采访、故事讲述等方式,向“公安楷模”致敬。同时,中央主要媒体和网站进行了联动报道,向社会集中宣传了“公安楷模”的先进事迹。
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夏崇源为陈晓磐颁奖
【点赞时代英雄】
看望留守儿童
陈晓磐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形成线上线下的强大影响力,在我市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中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
先进典型就是方向、就是旗帜。陈晓磐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为我市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做好群众工作树立了良好榜样。荣获首期全国“公安楷模”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全市所有公安民警的骄傲。
为进一步弘扬全国首届“公安楷模”陈晓磐的敬业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示范引领作用,市公安局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陈晓磐同志的先进典型事迹作为全市公安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号召全市公安民警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引领全警干事创业,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推动全市公安工作持续发展进步,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做出新的贡献。
我市各级公安机关民警纷纷表示,将以陈晓磐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献身使命的崇高品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锐意进取,奋勇拼搏,在全面完成各项重点公安保卫工作任务和推动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做出新业绩。
临颍县公安局民警贾占峰深有体会地说:“我与晓磐朝夕相处10多年,亲眼目睹了他结上访积案解村民心结,建立示范留守儿童之家,总结出‘五步双网’工作法和‘伞式治安立体防控网’,全身心为群众办实事,倾心尽力将一个乱村变为省‘十佳’民主法治村和远近闻名的模范村,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坚定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坚定信念。”
“全国首届‘公安楷模’发布活动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晓磐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他全心为民、一心做事的行动着实令我感动并深受鼓舞。他的感人事迹教育我们:要善于从小事着眼,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只要用心去做,照样可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扎根基层,同样可以有一番作为。在晓磐的精神感召下,我坚信,只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我们每一名社区民警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像晓磐一样的业绩!”和陈晓磐同样为社区民警的市公安局阴阳赵分局民警王平定由衷地说。
“平凡孕育伟大,简单彰显崇高。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把每一项简单的事情办好,就不简单。陈晓磐的先进事迹说明,每一名公安民警,不论身处何方,不论职务高低,只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都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要像陈晓磐那样,正确对待工作中的苦与乐、得与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敬业乐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民警丁伟深有感触地说。
【感受楷模力量】
走访困难群众
多家媒体记者集中采访
在大袁村警务室,大厅墙面上张贴着一幅“安全防范百句经”,一共1400字,句句都是陈晓磐的经验总结。警务室还专门隔出两个房间,一个是“留守儿童亲情视频室”, 一个是“警民联动调解工作室”。在日常工作中,陈晓磐用“五步双网’工作法为群众办实事。
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
陈晓磐的警务室地处偏僻的大袁村,由14个自然村组成,曾是远近有名的“上访村”。由于家族纷争,矛盾沉积,干群关系、警民联系不畅,村里纠纷不断、案件不断、上访不断,成为全县治安的“老大难”。
2008年,陈晓磐主动请缨,下沉驻村,一干就是8年。初到大袁村,为了摸清“家底”,他用8个月时间,靠一双“铁脚板”,挨家挨户交流询问,不仅走遍全村2800多户,还把全乡近9000户一一走访到,采集人口信息9万多条。
在走访中,陈晓磐结识了袁自成一家。因为家里穷,袁自成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家接生,没有医院的出生证明,所以一直上不了户口,也入不了学,办不了医保。“这是历史原因造成,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但关键要警民加强交流,找到解决办法。”陈晓磐说,“别急,我帮你办。”一周后,袁自成就拿到了户口本。
“遇到这样的好干部,是俺全家的福气,都不知道咋感谢他。”自此,袁自成只要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晓磐,“冬天孩子半夜发高烧,晓磐披着衣服就来了。”
陈晓磐走街串户的身影,打动了每位村民的心。久而久之,村民们不再称他为“陈警长”,而是亲切地叫他“晓磐”。与此同时,在信息数据和群众的有力支持下,陈晓磐累计抓获逃犯、各类嫌疑人100余人,消除安全隐患2000多个,稳控重点人员133人,预防各类矛盾升级1000多个,化解纠纷3000多起,大袁村从此变了样。
给全村所有留守儿童一个家
“村里有200多名留守儿童,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管教,时常逃学玩耍,安全意识差,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怎样消除隐患?”陈晓磐开始想方设法为留守儿童创造安全的活动空间。
渐渐地,孩子们不再结伴逃学,开始喜欢一起看书、下棋、上网。在陈晓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其中。“留守儿童温馨家园”从养鸡场的半间瓦房到小学的两间教室,从大袁村的总部扩展到五个分点,孩子们从最初叫他“警察叔叔”,到现在喊他“陈爸”。
晓磐还专门在警务室隔出一间“留守儿童亲情视频室”,开通温馨留守家园QQ群和陈晓磐温馨家园微博,一方面方便留守儿童在网上与父母视频聊天,另一方面有利于接受网上举报和求助。
“父母多留下几个,留守儿童就少几个,问题矛盾就会少很多。”怀着这种朴素的心态,陈晓磐开始在企业间奔走,打听用工信息,推荐求职人员,为留守儿童父母争取在本地工作的机会。目前,他已经帮助62名儿童家长在当地找到工作,让父母重新回到孩子身边。
把“问题村”变为模范村
经过走访分析,陈晓磐发现大袁村纠纷、案件、上访“三不断”的症结:“小纠纷特别多,大矛盾没几个。没有及时化解,就容易形成积怨。”
针对“病灶”,陈晓磐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三问三访六到位”工作法。即“问上访人,了解案件的经过及诉求;问当事人,了解纠纷的原因及分歧;问旁观人,了解群众对案件的看法。访目击或知情证人,确认案件真相;访德高望重年长者,参考解决意见;访负责任的村干部,取得工作支持”。同时,做到“法律政策讲到位,思想工作情到位,矛盾焦点找到位,对症开方药到位,困难出路帮到位,杜绝反复做到位”。
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村民袁殿卿上访12年的宅基地纠纷得到调解。现在,80多岁的袁殿卿坚持每天义务打扫警务室,并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他说:“晓磐把我这么多年的老问题解决了,我得感谢他。虽然我80多岁了,但只要能和晓磐一样,多为群众办点儿实事,就没白活。”
针对村里迷信盛行、孝道滑坡、是非模糊等问题,陈晓磐联合6个村的“两委”干部,就地取材开办“农村大讲堂”,组建学雷锋活动小组,大力弘扬“孝道、科学、和谐”三种正气,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动、带动村民,凝聚正能量,促进辖区和谐安定。
村容大变样,村民心欢畅,他们送给大袁村警务室一副对联:小警务大作为,德融万家保平安;进村头出巷尾,法润百姓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