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

柳家友:30多年与玉米为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玉米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被称为“食物中的黄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几乎和玉米打了一辈子交道,为了研究出优质玉米不断努力,市农科院研究员、副院长柳家友就是其中一位。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从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柳家友一直在市农科院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

“我们这工作看起来是重复性劳动,但是农业科技进步很快,要想做好,就要不断学习。”柳家友说,他平时省吃俭用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边学边干。他先后在河南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在学习中,他常常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用于指导实践,使科研工作稳步扎实向前推进。

在他的带领下,玉米研究所连年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多次被评为院里的先进科室。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院先进工作者。

春节都在育种基地过

为了做好玉米育种工作,加快育种进程,每年冬季的海南加代工作必不可少。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我们都是在海南度过的,春节也没时间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提起这个,柳家友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妻子怀孕时,最需要他的关心,但他在海南;2006年春节前,其父病故,他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又返回了海南育种基地。

农业科研与别的行业不同,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2007年底至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冰雪冷冻灾害,海南也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长期阴雨低温灾害,给柳家友和同事的工作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柳家友带领队员们每天到田间仔细观察、认真记载,采取应对措施,圆满完成了育种任务。

努力付出收获累累硕果

玉米育种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尤其是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长达一个月的高温授粉工作,对每个玉米育种人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柳家友和同事在酷热难耐的玉米地里套袋、授粉、观察、记载,每天田间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经过30多年的辛勤付出,柳家友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先后主持或参加育成玉米新品种7个,其中豫玉6号、7号、31号,漯单8号、9号,漯玉336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漯湘玉1号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些新品种在河南、湖南及黄淮海地区累计示范推广20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5.6亿元,为我省及周边地区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最新主持育成的漯玉15-1、漯玉15-3在2015年黄淮海玉米新品种试验中表现突出,今年推荐参加了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地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另外,由于柳家友带领的科研团队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农业部专家的考核,于2008年依托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成立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柳家友出任站长。

“这没什么,都是我们分内的工作,荣誉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面对成绩,柳家友很淡然,他的生活早已与玉米分不开了。下一步,他要带领玉米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