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富根
打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四张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同时也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了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面对同样的形势、同样的任务、同样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实好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漯河实际,围绕“一区两城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全面深化六项重大攻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好我们的“四张牌”。
一是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优势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我们必须加强供给创新,加快提质发展,打造漯河经济升级版。要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加速传统产业结构的现代转型。既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传统产业的现代优势,盘活经济和资源存量,又要着眼于发挥优势、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致力于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市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部分产业仍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徘徊,面临加快调高调优、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要坚决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实施“工业1351工程”,坚持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战略基础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使产业结构更优、发展后劲更足,努力实现更快更高质量发展,推动漯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跨上大台阶。
二是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在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们赢得优势、决胜未来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增强推动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全面把握创新的内涵,深入研究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思路举措,向创新要动力、要出路、要效益。我们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应用为主方向,壮大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项目,完善创新体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漯河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创新,决胜全面小康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优势、向创新要动力,不断激发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动能。
三是要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科学发展载体建设,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夯实发展基础,蓄积发展后劲。要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立体交通体系,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积极推进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沙颍河复航工程和漯河港、舞阳港,打造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载体建设,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计划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提质创新工程,打造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阵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急需的人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仍然是“十三五”时期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我们必须着力补齐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短板,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抓紧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抓好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推进以业立城、以业兴城,大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中心带动、错位发展、协同一体,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两个县城为两翼、以卫星镇和中心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要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十三五”末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实现“双百”目标。强化中心城区经济支撑,推动郾城、源汇、召陵三个市辖区发展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经济实力。支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豫中南对外开放和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区。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群体,保持全省产业集聚区先进位次,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推动西城区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打造二星级商务中心区和代表城市形象的现代新城。加快市区周边卫星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