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徐 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在县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基层单位就业。
然而,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已经下基层和想要下基层的大学生。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给力”的方案。
有盼头才有动力
武汉东西湖区某乡镇卫生院的张姓医生介绍,基层医院从来不缺岗位,只是缺吸引力。“同样的科室,在三甲医院干10年可能就是业界专家,在卫生院则还是普通医生,收入、职称上升空间更是非常有限。”这位医生道出了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的心声。
在国家部委工作10年很可能按部就班成为处级干部,但有些基层单位仅是科级,工作一辈子可能仅仅止步于此。
对此,意见提出,认真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加强其他待遇保障。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可以提高他的工资待遇、可以高定工资档次、给生活补贴、有助学贷款代偿等。”人社部人力资源市场司司长孙建立说,“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职员等级制度,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你职务不晋升、级别可以提升。”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相对于待遇,“有盼头”更为重要,必须要搭建人才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平台,才能让大学生有动力到基层“闯一闯”,实现提高自身与服务基层的“双赢”。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意见明确,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特殊职位外,按照有关规定一律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市地级以上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职位面向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省、市级所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公开招聘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员。推广中小学教师、卫生等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职称须有1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做法。
这样的硬措施,无疑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但专家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能搞成“一窝蜂”式的运动。
其实,在人才相对缺乏、政策较为优惠、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基层,成功有时反而相对容易。
在唐山出生长大的郑林林2010年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养起了骆驼。她组织创立的“漠尚客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唯一的平原骆驼养殖基地。目前,基地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资产500万元,骆驼262峰,棚舍1000平方米,吸纳劳动力50余人。
广州沙河服装批发市场是全国淘宝卖家的重要集中地之一,来自湖北孝感的许旭在那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然而,由于房租三年涨了10倍,他毅然决定回老家开店,因为“有了互联网,哪里都一样”。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创业的同时,更要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措施,通过优化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大学生及其所携带的经验、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更自由的流动创造条件。
创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说,青年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对我国来说尤其突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多,就业任务非常繁重。
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说,意见中的“基层”既包含老少边穷地区,也包括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参军入伍、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就业、社会组织、中小微企业,更包括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就业形态。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张义珍说。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回旋余地大,这十分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业梯次转移和升级战略,形成合理的产业层次与区域布局,扩大就业的空间。
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认为,基层中的中小微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阵地,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落实意见精神,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要采取措施,切实降低开办条件,放宽融资限制,尽量减免税费,彻底解决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对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与社会对接的职业化、专业化改造,加大高等中等职业院校比重等。
专家指出,政策再好也需落实,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下基层过程中,各地和各部门一定要加快构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