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郑州2月19日电(记者 李丽静)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税收收入增长12.6%……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河南漯河市委、市政府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破难题,引导企业抓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产品换代,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漯河是一个以食品为特色优势产业的城市。从2014年开始,全市实施“工业1351工程”,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即动态选定10家市直企业、30家重点企业、50家中小企业、100家小微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和扶持对象,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10家市直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产能、30家重点企业提质增效、50家中小企业做大做强、100家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目标。
漯河市定期召开不同类型的企业家座谈会,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分发到国土、交通、发改、住建等部门进行办理。同时,组建若干督查组对问题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确保件件有回音。目前,125家企业得到这种精准帮扶。
漯河市先后开展“送政策送温暖”专项行动和“政策进万企”活动,或组建宣讲团深入企业,或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宣传各项政策,方便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用足政策。
漯河市还开展中介机构收费行为规范专项行动,全面清理企业融资过程中一些中介机构乱收担保、评估、登记、审计、保险费用,加重企业负担的问题。对政府定价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费,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发布。企业的待审批事项纳入在线平台,实行“一口受理、并行办理、限时办结、统一答复”。
“我现在已经是漯河人啦!”祖籍江西南昌李渡镇的河南曙光健士集团董事长万智勇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给记者看。他说,自己之所以在漯河扎根,就是因为政府创造的环境好。2016年,该集团销售额达11亿元,上缴税金30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早谋划、早着手,漯河市企业经过2014年、2015年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积累后,目前正蓄势待发,渐入佳境。
“在工业投入和项目建设上,我们围绕‘四化’做,所有设备都是最先进的。在产品结构上,我们在传统生鲜肉、火腿肠的基础上,主推冷鲜肉,发展了梅菜扣肉等中式产品、培根等西式产品。我们还改组了技术力量和销售网络,将原来总部1个技术中心改为6个区域各有分中心……”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俊甫谈起生产经营,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