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晓龙
“创卫”让漯河越来越美。道路更干净了,市容更整洁了,城市更靓丽了。
坐着气派的电动公交车,穿行在宽敞的马路上,群众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变化,从内心发出由衷的赞叹。
小处见卫生,细处讲文明,让美丽永驻漯河。群众切身的感受,来自于我市多年来常态化推进创建工作的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健全机制,出台了《“创卫”工作考评办法》、《“创卫”奖惩资金管理办法》、《“创卫”工作有奖举报办法》、《漯河市城市网格化管理考核办法》、《漯河市市级领导分包乡镇办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指挥长联席会议制度、台账推进制、红黑旗制度、路长责任制以及周督导、月排名、季讲评、半年奖惩、年终总考评的督导考评机制,促进了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创卫”工作有力推进,市政府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奖励“创卫”工作先进单位,极大调动了基层创建的积极性;对“创卫”工作实现常态管理,人人参与、合力推进创建工作,让洁净、绿色和美丽环境永驻漯河。
深化专业创建
务求工作实效
“从机构的建立、标准的设定到卫生监督、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漯河有一整套推动工作见成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以点带面、共同参与、环环相扣的工作做法,足以见这个城市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用心、用情和专业、专注。”一位来漯感受“创卫”工作的专家如是评价。
在爱国卫生组织管理方面,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市爱国卫生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制订了《漯河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卫生乡镇、卫生村、卫生居民小区、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在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方面,我市组织由50名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讲师团,持续开展“五进”健康巡讲活动,共组织大型讲座7场次;邀请国家级专家举办健康大讲堂;举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培训班;制作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10种32800余份;在媒体上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刊登播发健康知识500余篇。同时,认真做好禁烟控烟工作。
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方面,我市扎实开展卫生许可预防性审查,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发证率达100%;严把健康证持证关,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率均达100%;加大卫生管理培训,从业人员培训率达100%;严格日常监督管理,监督覆盖率达到了100%;开展公共场所抽检工作,抽检单位146家次,合格率达98%;认真贯彻《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建成区生活饮用水监督覆盖率和合格率均为100%。
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方面,我市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做好AFP监测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工作,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做好麻疹防控工作,发病率居全省最低水平;开展免疫规划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共有7家预防接种门诊通过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市级初审,13家示范预防接种门诊通过市级复核;慢性病防控和精神卫生工作取得实效;组织开展无偿献血,连续7次被评为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严厉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行为;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处置规范;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基本达标。
在病媒生物防制达标方面,我市严格控制病媒生物密度,根据季节特征开展消杀工作,春季集中开展灭鼠灭蟑活动,夏秋季集中开展灭蚊蝇活动;重点排查“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废品收购站、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加强单位内外部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共排查蚊蝇孳生地499处;加大对室内外防鼠、防蚊蝇设施的建设力度,实现重点行业病媒生物防护设施合格率达标。
提升市民素质
树立良好形象
常言道: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文明素质的提升、带动着卫生习惯的养成。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两城同创”工作,搭建平台、深化教育、广泛宣传、丰富活动,动员城乡群众人人参与其中,携手共建文明卫生城市。
开展全民守礼行动。我市把全民守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实行“五礼”并举,即:机关——守敬业之礼,建设敬业机关;企业——守诚信之礼,建设诚信企业;校园——守崇德之礼,(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