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4月7日 星期

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在发展中丰富


■高有鹏

今天,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倾听人民的声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通知》),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诚然,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国家发展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人类文明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中国民间文学包含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发展、文化建设中,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事业中,民间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总结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开放的学科,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科学的实践性。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发展的基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共产党宣言》到《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等历史文献中,都贯穿着这种思想。如《通知》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业的成功在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现代文化理论与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大众的文化诉求息息相关。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片面强调上智下愚的精英政治倾向,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体系非常重视人民大众的文化权利,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提出了建设“平民的历史”等文化主张,形成了五四歌谣运动、现代民俗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大众文化运动和延安民间文艺运动等,强调了人民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文化宣传中,重视红色歌谣,运用民间文艺教育人民、启迪民众、鼓舞民众,民间文艺发挥了巨大的文化优势。同时,文化人类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落后民族的文化遗产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意义,出现在闻一多等学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实践中,有效地抵抗殖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对中国文化的伤害。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形成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的文化宝典。新中国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不仅是政治上推翻了三座大山,而且在文化上彻底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被奴役、被侮辱、被压迫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许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鉴于这种文化实际,国家实施了为每一个民族撰写文学史的文化工程;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得到科学整理。当然,随着社会极左观念的泛起,诸如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极端化的发展,特别是“破除迷信”简单化的影响,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也出现了曲折的道路。那些包含着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信仰的传统节日等文化遗产被作为封建迷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正视这些现象,辩证地理解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诉求,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主张,尊重人民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认同。文化发展的现实更进一步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中国是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文化大国,还应该是代表人类文化的文化强国。因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通知》所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不是简单地保存与复制,而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建设迎来空前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从来不回避任何矛盾,敢于直面现实。以往,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片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艺的历史意义,认为历史文化是面对过去的事情而发生的,不适合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其实,这是对事物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曲解、误解。文化具有多样性,显示出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传统概念是相对于现实而提出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除了口耳相传的形式之外,还表现出理想化、审美化、情感化。但是,其主体是丰富多彩的,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许多内容不仅适合于农耕时代,而且适合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其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如《通知》所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日益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其融入社会生活,将更进一步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