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在祖国南海“画了一个圈”,深圳特区迅速崛起,多少怀揣梦想的投资者梦圆深圳,又有多少人因为反应迟钝而错失机会,遗憾终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南行讲话后,上海浦东新区拔地而起,多少投资者又抓住机会,赚得盘满钵满,又有多少人看到浦东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感叹错过良机;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一时间再次让世人的目光聚焦于此。
近日,雄安新区事件一直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榜和热搜榜,雄县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雄安新区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其意义可以媲美当年深圳特区以及浦东新区的成立。
在这里,笔者通过对雄安新区、深圳特区以及浦东新区做一个多方位的比较,为大家总结雄安新区设立的意义所在。
规模:深圳特区在1980年8月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得到批准;1990年4月,中央又在上海为做大浦东开发成立浦东新区。深圳特区面积19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38万,区域经济辐射整个珠三角;浦东新区区域面积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万,区域经济辐射整个长三角。
雄安新区计划经济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未来有望在带动京津冀三角区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意义:深圳特区的设立正值改革开放,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外资,加大开放力度;浦东新区的设立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大中国对外合作,尤其在金融业的发展上。
雄安新区在改革开放中所承担的角色还未明确,但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下中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雄安新区代表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将进入深水区,并且落地,这个难度相对更高,但也是历史必然。
资源背景:在区域优势方面,深圳特区主要依托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起到承接港台等地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入的作用;而浦东新区依托长三角的经济腹地以及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在中国中东部经济崛起的方面处于核心位置。
雄安新区则主要靠其临近首都,依托于政治资源的再分配。在资金资源方面,深圳和浦东更大程度上对标外资的流入,而雄安新区则主要对标国内资金的再配置,吸收国内的富余储蓄和产能,和供给侧改革这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承载使命: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实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大增长极。首先,深圳特区是珠三角城市圈的核心,极大地带动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而浦东新区则是长三角城市圈的核心,对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起到核心作用。
作为国内三大城市圈之一的京津冀地区,目前来说整体发展极不均衡,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资源过于集中。雄安新区的设立,很有可能实现区域资源的再配置,加上发挥其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真正将京津冀城市圈打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历史新周期:自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轮完整的经济周期,目前处于第四轮周期。按照时间来看,前三轮周期分别为1981年~1990年,1991年~1999年,2000年~2009年。有趣的是,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设立分别是1981年~1990年和1991年~1999年两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
预计“十九大”之后改革深水作业也将逐步落地,带来中国经济的新周期。而雄安新区的设立有望成为本轮中国经济周期的标志。
雄安的问世,房价立马成了重点。在清明小长假里,中介和炒房客包围了这座小城,即便早在规划公布之前当地的房产交易已经冻结,依然挡不住一夜之间这里的房价翻倍。其实在37年前的深圳,同样经历过房价暴涨的一幕。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同年,深圳第一个,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开售,每平方米约1000元。2017年3月,深圳房价均价在每平方米54000元左右,37年间,深圳楼市经历了限购、降价、再限购再涨的趋势,房价上涨了54倍。而浦东新区的房屋均价也徘徊在每平方米63000元左右。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雄安新区的限购将会成为有史以来最为严密的政策,打击投资,保障刚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也会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也意味着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将继续拥抱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雄安新区为什么会与众不同?这要讲清楚一个问题,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目的是单纯的,是要发展经济。雄安新区真正的作用,不仅仅是经济。中国有两条经济脉络线值得关注,一个是30年来不断崛起的沿海民营经济;另一个是正在崛起的,跟国家意志绑定在一起的国有经济。
的确,在全民热议雄安房价,在大批人涌进雄安抢房的同时,也有人关注到了“习大大”关于雄安新区要突出的七大方面任务,雄安新区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绿色、环保、高端、优质的中国版硅谷+中国版园林式现代化城市+中国版优质服务城市。这才称得上是应对目前世界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创新之举,不再是单单努力走上世界资本的道路,而是走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给世界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样板。
雄安新区既不是一些人一厢情愿认定的声东击西的迁都,也不是在通州北京副中心之外再建一个首都副中心。其定位是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无关的城市功能,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设雄安新区不等于再造一个超级城市,不会重走高投资、大项目拉动的城市开发模式,而是加强同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融合发展,同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实现错位发展。雄安新区之所以被认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项旨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在一些投机者看来,这或许是牟利的时机。但长远看来,顶层设计先行,政策措施跟上,就不会偏离目标,任由各路资金投机炒作、哄抬房价地价,干扰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雄安新区,代表着中国雄心,也代表着世界未来。谋划雄安新区的千年战略构成的核心元素应该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融入中国,中国领航世界,世界与中国共同进步。如果说深圳和浦东是中国不同时期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代表,那么,雄安新区将是中国领导世界,世界走向中国时代的“世界创新”的代表。
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其山山水水都具有帝王之气。这次迁移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正是为了还原北京作为首都的王者之气,让那些非首都的功能一一迁出。既可缓解北京的人口和环境污染压力,又可还原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本质,让北京成为一个纯粹的党和国家、政府的决策办公区域。“尘归尘、土归土”,将来,首都的归首都,雄安的归雄安。
自古燕赵多慷慨之士,京畿亦人杰地灵。这里有北国江南的白洋淀,也有易水秋生的美景图;既保留了宋辽古栈道,也贯穿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放眼这片底蕴深厚充满希望的土地,我们坚信,雄安,将书写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