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法制时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4月13日 星期

张新军:从“一地鸡毛”中收获幸福

张新军回访当事人。

■文/图 见习记者 薛宏冰

通讯员 贺响洲

戴 齐

舞阳县姜店乡不大,张新军却很忙。姜店乡的人们每当看到步履匆匆的张新军,都会很友好地招呼:张所长,又在忙呀。

忙是张新军生活的常态。这不,刚给乡里的社区矫正人员上过课,张新军又接到辖区某村干部的电话,称村上两兄弟为争得父亲的一处老房子,兄弟反目,请他去调解。

谁火气大先招呼谁,在一句“先都不要吵了,慢慢说”控制了场面后,张新军把兄弟俩隔开了解情况,并进行调解,经过近3个小时面对面背靠背的耐心调解后,兄弟俩消除怨气,心平气和地商量和解。

今年44岁的张新军自2005年12月开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十多年就是这样游走于遍地“鸡毛”之间。他说理顺了这“一地鸡毛”,百姓的心就顺了,心顺了日子也就顺了。十多年间,姜店乡没有一起民转刑案件,这跟张新军体贴入微、无所不至的调解工作密不可分。   

可人们为什么就服他的调解呢?张新军一不做官,二没发财,他的威信是从哪里来的呢?

找准症结化解家庭矛盾

“张所长你快来吧!晚了俺家就要出人命了!”2016年3月的一个周末,张新军接到辖区郭某的电话。简单了解情况后,他立即赶往郭某家。

“今天这事要是不解决,咱们就离婚,房子是我盖的,我就把它卖了!”还没到郭某家院子,在院墙外,张新军就听到女子的吵嚷声。“你敢!”苍老的男声恶狠狠地回道。

张新军加快脚步,进入院子。只见院子里,几人争得面红耳赤。“都别吵了!我是乡里司法所的所长,这事咱们慢慢说。”在亮明身份后,张新军了解到了事情的起因。

原来,郭某的妻子和父亲因为盖房子的费用问题产生矛盾,郭某的父亲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了儿子郭某,并用烟灰缸将郭某的头砸破。在进一步询问中,张新军找到了这起家庭矛盾的根源:郭某妻子掏钱委托公公在家盖房子,而当郭某妻子问起盖房子花费时,公公却拒绝告知,这让郭某妻子很不满,两人因此发生口角。且郭某已经30多岁,但公公一直不让郭某夫妻管家,这也让郭某妻子不满。

“老哥,你想想,你要是出去打工,老板委托你管账,老板问你账做得咋样了,你说根本没有做账,那老板咋想你……”

“这事儿是我做得不太恰当。”老人低头说。

“你看,你也上年纪了,该享享清福了,你孩子都三十多岁了,也该掌家了,该让权就让权……”见老人低头认错,张新军趁机说。

在一番入情入理的引导劝说下,郭某父亲脸上的怒意渐散,沉默不语。

“你公公已经说自己做得过分了,但老人家一辈子没有认过错,他又是长辈,现在让他给你认错了也不太合理……”张新军又找到郭某妻子说明情况,郭某妻子表示谅解。

经过6个小时的调解,一场激烈的家庭纠纷得到了化解,一家人握手言和。当走出郭某家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摸着咕咕叫的肚子,张新军才发现自己没吃午饭。虽然肚子在抗议,但张新军仍满心欢喜,看到一家人放下芥蒂重归于好,他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很值得。

借助外力巧解邻里纠纷

4月7日上午,姜店乡的街道上很热闹,张新军脚步匆匆穿过闹市,拐进一个胡同,进入一个小院。

小院里,各种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丁大爷正在院里扫地,看到张新军便放下手中的扫帚,拉着张新军往屋里让。

“大爷,不忙咱就在院子里坐坐,我这次主要是回访,了解下你跟李某家的情况。你最近身体咋样?”张新军谢绝老人,两人在院子里坐了下来。

“好着哩!多亏了你啊!我这院子里都是花香,不跟前几年,都是臭烘烘的。”丁大爷乐呵呵地答道。

事情还得从2015年说起。丁大爷家前院原是一处空宅,后被李某买去办养猪场,近百头猪的粪便被李某随意引入门前大坑塘。随着气温的升高,臭气熏天,周围村民怨声载道。

离养猪场只有一墙之隔的丁大爷家更是深受其害,到处臭烘烘的,搞得住了几十年的院子简直没法住人,丁大爷和家人多次找李某诉说未果,当地村干部调解也未能解决问题。

当年4月的一天,丁大爷家准备给孙女办满月宴席,丁大爷亲戚上门看孩子时,了解到该情况,便集结了一帮亲戚准备暴力解决问题。因丁大爷家是回民,他家亲戚也多是回民,该问题如果处理不妥善,极易引发民族争端。

得到消息后,张新军放下手头的工作,赶赴现场,控制局势,并承诺解决问题期限。张新军的到来让众人都冷静了下来,均表示愿意协商解决问题。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张新军当即制订了三个行动方案:一是对养猪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气味扩散。二是对养猪场进行搬迁。三是将养殖场生猪全部进行出售。

他先找到相关部门实施方案一,但得出结论是无害化处理技术无法运作,只有剩下两个方案可以实施。但方案二和三存在诸多困难:一是无法做通李某工作;二是养猪场搬迁位置不容易选择;三是生猪还在生长期,无法出售。

怎么办?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张新军分别找到当地政法部门、该村干部及李某家亲戚寻求帮助。其间,张新军也多次到丁大爷和李某家中做工作,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半个月后,双方就此事达成调解:待养猪厂生猪出栏后,李某将养猪场搬迁,并对养猪场地面进行处理。就此,一场民族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三心”理顺“一地鸡毛”

“处事公道”“热心、有责任心”“非常讲原则,是个好人”“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俺们都信他”……提到张新军,辖区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说。

“我也没做啥,群众工作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调解工作没有啥窍门,关键是要有热心、公信、责任心,理顺这‘一地鸡毛’,找准切入点,还有就是不能懒,要多跑腿,多动嘴。”面对群众的夸赞,张新军说。

在十几年的调解工作中,群众对张新军的信任不仅是因为张新军的热心、公信、责任心,还有张新军坚定的职业操守。多年来,他在调解过程中,坚持不接受当事人的吃请、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做到秉公调解,一碗水端平。而因为他的这份执着和坚守,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和辖区的和谐、稳定。

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张新军更加用心投入到工作中,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他苦练“内功”——不断学习各类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把《物权法》、《合同法》、《劳动法》、《侵权责任法》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摘录打印成册,经常翻阅查询。在提高自身法律水平的同时,每个月,他还会深入群众中间开展法律宣传,并在调解过程中加大对群众的释法、普法力度。

“这些法律知识在调解的过程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接触一个纠纷的时候,我首先要从法律方面分析,看它符合哪一条法律。只有对准法律了,就会有一个公正的标杆,纠纷才能得到公正处理。”张新军说。

在了解丁大爷家的近况后,张新军又满面笑容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继续回访下一位当事人。

一路上,凡是碰到他的人都会打招呼,都会请他到家坐坐,他们之间没有拘束、没有生疏。

“村民们太热情了,有时候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说这话时,张新军脸上洋溢着笑容,“群众找你帮忙,那是信任,说实在的,越接触调解工作越能找到调解工作的幸福感。”

张新军所说的调解工作的幸福感是什么?记者冥思苦想,是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的喜悦,司法所、调委会多次获得先进的欣慰,还是群众充满谢意的笑脸?

人物简介

张新军,中共党员,现任舞阳县姜店司法所所长、姜店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近年来,他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多起,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00多起,曾获得“第二届全省最美人民调解员”称号以及市人民调解员业务技能大赛三等奖,他所在的姜店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河南省十星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化解纠纷为己任,经常深入农村调解纠纷,宣传法律知识,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得到广大干群一致好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