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攻难点疏堵结合治水
勇担当、善配合,科学管理,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全区环保攻坚打了一场场漂亮的翻身仗,为绿色生态宜居召陵建设凝聚起磅礴的正能量。
找准关键环节综合施策治气
■本报记者 周鹤琦
春光明媚的四月天,漫步在召陵区绿意盎然的街心花园或河堤步道,随处可见散步、慢跑、骑行的市民。蓝天、碧水、绿树和人,成了城区最美丽的风景线。
天蓝水碧,民之所盼;环境优良,民之所愿。召陵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环保工作部署,紧扣省、市重点目标任务,敢吃苦、
城市上空清新如洗,抬头便
可看到清新怡人的蓝天……这是4月13日召陵区上方的天空,至此,召陵区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41天,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一个个数字折射出召陵区狠抓大气环境治理的累累硕果。
治气千头万绪,主战场在哪里?2016年,召陵区立足实际,瞄准黏土砖瓦窑场这一关键环节,发挥主战场、主力军作用,痛下决心,掀起了一场铁腕治窑风暴。全区73家黏土砖瓦窑场全部拆除,并对涉嫌违法犯罪的7名窑场主实施抓捕拘留和网上追逃。目前,15座新型建材企业已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56座窑场土地已实施复垦。
2017年是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的“终考”之年,召陵区综合施治,多措并举,向一系列大气污染持续“亮剑”。严控建筑工地扬尘,全区17家区管工地、45家堆场料场全部按照“六个百分之百”的标准整治到位,在全市建筑工地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一。创新思路,筹措资金购买煤气炉、煤气罐和电磁炉,置换严控区267户居民家中的蜂窝煤。严控道路扬尘,实现管控区内机械化清洁率达95%以上,超额完成市定清洁频次;加大机动车管控、VOCS企业治理和城区烟花爆竹禁放、涉气企业综合治理等工作力度,
黑河水质、汾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定目标要求,实现稳定达标;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100%。
结果令人欣喜,过程谈何容易?在召陵区水环境治理的艰辛历程中,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下降,其背后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
为破解水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困境,召陵区投资500多万元对东方红电灌站工程升级改造,(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