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楼市金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4月18日 星期

谈谈建筑的前世今生


■郭睿新

我们在旅途中,总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建筑,我们通常都叫它们房子,喜欢或不喜欢,只能凭感觉,凭我们所拥有的一点点鉴赏能力。什么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建土楼的围城,多是只能识个外形,其他的一概不知,只能自欺欺人地说,我喜欢自然的美景,不喜欢人造的景点。

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

——林徽因1931年11月19日

这是一代才女林徽因80多年前对“建筑”的诠释。说起林徽因,首先跃入我们脑海的可能是诸如“一代才女”“人间四月天”等充满浪漫和才情的字眼,但在这些光环之下,她钟情不已、为之奋斗一生的实则是建筑事业。她是新中国第一批建筑师之一,为中国建筑学的研究、教育事业创下了筚路蓝缕之功。

1949年7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大的设计任务。周总理指示由林徽因、梁思成领导一组设计师,设计新中国的国徽方案。1951年,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主持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任务也圆满完成。英雄史诗的完整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突出和整体气势的营造均得到完美呈现,受到了广泛赞誉。

在林徽因的眼中,古老佛像的庄严肃穆、独乐寺的古拙醇和、应县木塔的高耸入云、云冈石窟的绝世华美、佛光寺的千年沧桑……古建筑历史之厚重、古朴之美丽、气势之宏大令她如沐甘霖,而古人伟大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更是令她欣然沉醉。

谈到人文景观,就离不开建筑,不懂得欣赏建筑的美,看什么都只能像没有读过诗的人那样词穷,赞美之词,胸中有丘壑,口中却说不出。中国的古建筑之美,就像古典民乐般迷人,不同乐器演奏出不同风格的曲目,不同材料建成的也是不同风格的建筑。

在此,推荐给各位一本值得品读的书《建筑的前世今生》,这是一部另类的建筑历史作品,讲述了迄今为止有代表性的13座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建筑中有10座属于古代建筑,它们今天依然存在,但是与当初设计者的初衷已经完全不同。这些古代建筑都有各自独特的生命轨迹,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方场、洛雷托的圣母小屋、格林纳达的阿兰布拉宫、里米尼的著名神庙,到波茨坦的无忧宫,既有精彩也有悲哀。

行业内的人应该都了解,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是鲁班奖,它创立于1987年,自2010年~2011年度开始,每年评审一次,两年颁奖一次,授予创建出一流工程的企业。造之始终,匠心筑梦,与其说鲁班奖代表着一个工程的至高荣誉,不如说鲁班奖承载了一批当代匠者的匠心独运。

谈起中国的匠人精神,当从2300年前的木匠梓庆说起。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匠人精神,只是近些年,我们把他丢了,只要我们一起让匠心归来,借用陶行知先生那句鸡汤文:“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说到匠人精神,不得不谈一个社会现状,不少国人兴起了学习德国、日本匠人精神的风潮。吸取其他国家的好东西无可厚非,但——匠人精神难道是舶来品吗?对于匠人精神,中国人的理解又是什么呢?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曾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既如此,关于匠人精神,有智慧的老祖宗一定应给过答案吧!果然,在《庄子》一书中就有2300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妙阐述。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鐻(jù)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话说梓庆用木头雕刻的鐻,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鲁王很惊叹,就召见梓庆问:“这么精妙的东西先生能做出来,有什么奥妙?”梓庆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奥妙呢?只不过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费精神,静养聚气,让心沉静。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不为外物所动,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好质地、外形最与鐻相合的,此时鐻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许因为这些吧。”

《庄子·达生》梓庆篇仅146字,朴实无华地述说了2300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

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2000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自1840年~1949年,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工业革命,而中国则经历了100多年的灰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用60年时间追赶世界工业化的步伐,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众多领域创造出新的世界第一。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载人飞船、嫦娥探月飞行器、高铁、大飞机等尖端科技实现领先,中国企业如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等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匠人精神的体现。

细心的人应该能发现,最能代表中国建筑文明的依然是以土建木工为主,在现代化的大学当中,土木工程也依然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在当今建筑材料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土”一“木”直抵建筑的本质本源。返璞归真,寻找世界最朴素的认知,建筑也是如此。一个“土”字,道出了建筑依附于大地的情深,依附于故土的生命张力,也道出了一切建筑的形式根基源于土地也依赖于土地;一个“木”字,则体现了建筑的最初形态,始于大自然,升华于大自然,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一代代匠人以匠心之作,营造出了属于每个时代的建筑印记。譬如我们就单个建筑物而言,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流程可以是这样的:进门先看大门的构造,确定品极,所谓门第之争,争的就是大门的制式;再看院落的布局,几进的庭院,影壁回廊等,池塘树木等;然后是正殿的建造结构,从台基、柱梁、到屋顶,台基是几阶的,柱梁有几根,斗拱飞檐的造型,屋顶的雕梁壁画等。从大到小,从整体布局到细节描画,一个中国古建筑的欣赏就从此开启了。一土一木一钻一瓦,匠心的建筑总是能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

所以,背完古诗的我们,也学点有关建筑的门道,在炫耀照片的同时,加上你对建筑独有的见解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