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5月16日 星期
郾城区
正是风气杨帆时 乘风踏浪谱华章

市委书记马正跃等到天华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调研
小帅才食品生产线
莲花医疗器械世界先进的生产线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高档住宅小区
十六万亩高标准粮田
环境舒适的休闲购物中心
郾城区2017年第一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香港华莉园休闲食品生产项目奠基仪式

YAN

CHENG

QU

■文/张 帆 张 星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焦海洋

2017年,是郾城区新一届政府的履新之年。2017年的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达到上级规定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郾城区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深化开放招商,增强发展新动能

强力实施招大引强。突出精准招商,瞄准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金融电商等新兴领域,结合优势产业,全力招大引强。鼓励以商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大力发展“回归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确保新签约超亿元项目18个以上,实际利用省市外资金稳步增长。

持续提升载体平台。启动淞江产业集聚区水系建设,确保新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加快漯西工业集聚区与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太平洋集团战略合作,确保新引进超亿元精细化工项目5个以上。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引进金融保险、电商物流、品牌商贸等高端服务业项目,确保入驻服务业企业突破200家。

全面优化投资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商事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强淞投公司、发投公司、农投公司等投融资平台,深入开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确保新开工、新投产项目均达到30个以上,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

提高工业质效,打造竞争新优势

培育领军企业。以“工业1351工程”为重点,实施育大育强领军型龙头企业行动计划,引导骨干企业快速壮大,支持江山天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争创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鼓励莲花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天龙化工有限公司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4家以上,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

做大新兴产业。依托大健康产业园,推进裕松源药业有限公司与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建成启福医药科技园。依托亿通、天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加速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框架。依托漯西工业集聚区,引进一批安全环保、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项目。

做优传统产业。引导小帅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食品企业迈向高端;鼓励重泰建材有限公司等建材企业加快发展,推广生态型、节能型、精品型工艺产品;支持双星漯河中原机械有限公司、中原轧辊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

强化服务业支撑,培育发展新亮点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特色商业区为核心,抓好恒润城市广场、建业智慧港等重点项目,发挥豫南陆路口岸物流有限公司引领作用,加快烟草物流、邮政物流等项目建设,巩固和扩大现代物流集聚优势。

着重发展金融保险业。深入实施“3516”投融资促进计划,依托昌建金融商厦、建业壹号中心等商务楼宇,大力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型业务,努力打造全市金融高地。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引导“义乌购、自由战士、亿峰商贸”等品牌电商集聚发展。依托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漯河技师学院等院校资源,打造实践培训基地,加快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建设网络经济强区。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区文化艺术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等资源,培育发展精品书画、创意设计等特色文化产业。加快龙江生态城文化园、凤凰岛等工程建设,挖掘郝家台遗址、彼岸寺碑等文化历史资源,优化提升幸福乡村游“1号线”,打造一批彰显郾城特色的旅游品牌。

夯实农业基础,激发“三农”新活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精品农业,鼓励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互动发展,连片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带,新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两处。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巩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和“全省畜牧强区”地位。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以16万亩高标准粮田为重点,提高“五网”建设水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亿公斤以上。实施农田“井电配套”工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现代技术,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依法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提高宜居品位,树立郾城新形象

完善城乡设施功能。启动新北环、井冈山路沙河桥等贯通工程,打通泰山路、交通路等断头路,统筹建设街头游园等配套设施。创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区,加大卫星镇、重点镇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争行政村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老旧小区治理,铁腕整治“两违”行为。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深化“小散乱差”企业、扬尘治理等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03天以上、颍河等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努力让郾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民生新改善

加强扶贫和创业扶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突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确保精准脱贫1000人以上。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帮扶下岗失业群体妥善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大力培育税源经济,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重度残疾人的扶持和救助,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努力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新建两所可容纳近7000名学生的城区学校,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8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城区公立医院、计生服务管理等体制改革。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支持文学、曲艺、手工艺等民间艺术发展,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食药安全监管,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平安郾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