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楼市金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5月23日 星期

未来 住宅该如何设计


■郭睿新

未来的房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智能,环保,还有开放的设计?从前不久荷兰的一座新式房屋,我们或许能够看到未来房屋的形态。这座房屋能够远程控制、有效节能,并能随家庭的变化调整形态。

“它是灵活的,” 房屋的创始人 Ben Van Berkel说,“在房屋的设计中,没有立柱的存在。如果客户想把客厅改成卧室,或者办公环境,都是可以实现的。在你进入房间之前,就已经通过手机使它变暖和了。你能够控制灯光,或者煮杯茶。通过房屋里的一块触控屏,住户可以控制所有的系统,包括太阳能面板和中央热泵。”

远程控制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事了。不过,Van Berkel 认为,“智能”的概念不能局限于无线联网设备。“我们讨论过如何超越现有的智能概念,不应该仅仅是物联网设备。而是建造房屋的材料、能源、结构和隔热方面,都应该是智能的。”所谓材料的智能,是指房屋里的各种元素的互动,而不是指数字连接。另外,这座房屋是非常节能的。“房屋使用的能量可以被再次利用,因此可以说,这所房屋的能量消耗几乎是可以降为零的。”

的确,作为建筑师,当你完成一个户型时,可曾考虑过:

此户型需要几间卧室?此户型需要多大客厅?此户型需要几间卫生间?此户型需要封闭厨房还是开敞厨房或者是不需要厨房?在70年时间中,住户生活习性不发生变化?……

似乎需要建筑师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2016年全国住宅销售约1300万套。假使1300万套住宅有1300万个户主、家庭,意味着有多达1300万种生活习性,1300万种对家的理解,1300万种对家的需求,1300万种对家的设想。

新房装修第一步,改水电、砸墙,按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假设每户仅在户内砸一个1m×2m的门洞,墙体厚度按200mm计,全国一年拆除墙体体积为:1m×2m×200mm×1300万套=520万平方米。 拆除墙体一般被视作建筑垃圾处理,意味着一年仅住房装修就产生了520万平方米建筑垃圾。不仅牺牲了物力、资源、环境,而且投入了人力生产的这520万平方米建筑材料,最后又投入人力将它变成了520万平方米建筑垃圾。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共118层,高632米,体积约为173.5万平方米,不难看到,一年内产生的建筑垃圾可以堆出约3栋这样的中国第一高楼。

当生活观念不断进步,90后、00后成为社会主要消费人群,现有住宅功能空间是否满足新一代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改户型、硬装、软装,建筑师不仅投入精力、心血、时间,甚至熬夜、通宵才设计出来的方案,新房还未使用,便已成为了改造对象。设想能否有一种户型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并容纳每个人对“家”的需求,且历经七十年的岁月洗礼,而不因生活习惯的变化而淘汰?

例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每层都是一个大空间,没有内柱,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

而陪伴人们更久的居住空间,为何要限制在千篇一律、并不真正适合自己的户型中?在住宅设计中,户型轮廓是决定户型好坏的重要因素,而户型内部空间的划分则是更大的决定因素!如果户型只保留轮廓而不要任何的隔墙会怎样?户型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大空间,一间大房子,住户可以根据自身家庭情况、自身需求去设置房间分隔,划分想要的空间。

假设,男女主人都是事业型人士,都想要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假设,男女主人双方父母偶尔来小住一段时日;假设,十年之后,双孩都想要自己独立的空间;假设,头胎二胎岁数差距比较大,不愿同住一个房间;假设,一胎接着二胎又连上了三胎……生活中的变化远比假设来得丰富和精彩,一个固定的户型很难适应变化的生活境况,计划赶不上变化。同样是这个户型,如果设计时隐去所有内部隔墙,房间内无承重结构墙体、柱子,给户主变化的生活需求就留下了更灵活的改造空间。

在建筑师撰写建筑方案设计说明时,最常写到“本设计以人为本”,乍看似乎对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了如指掌,设计已完美的贴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但是,谁又有使用者本身更了解呢?

其实,每个“家”都应是私人订制!户型、硬装、软装。软装,想换便换了;硬装,也可偶尔换一次;户型,涉及整栋楼的结构体系,不见得能换!璞玉才更有雕琢的空间,仅有轮廓的大空间户型,在70年的岁月中可以根据家庭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以最优的状态出现。也许,一生只有一套房,是时候考虑量身定制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