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新
说到如何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古人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说法,即“背后有靠,两边有抱,近看有岸,远看有朝,明堂宽阔,流水常抱。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这些富含哲理又有趣味的口诀包含了深刻内涵,无不彰显出古人的智慧,而且很好地为今人所用。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我市昨日刚刚举行的全市环境日大会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新的主题,沙澧河畔的蓝天碧水就是260万漯河人民的福祉。的确,居住环境是每个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几乎每个人都本能地向往一个风景宜人的居住环境,居住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取得发展,在改造客观环境的活动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
住得安心、舒心是老百姓的不懈追求,除了房屋的内部环境,房子所处的地段、小区绿化等外部居住环境,也与健康息息相关,甚至直接影响人的寿命。近日,美国《赫芬顿邮报》综合多项国际研究给出了提醒:
住公园旁,心态更平和。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公园附近绿植多,空气质量好,噪音低、空气湿度适宜。住在公园附近,随时能够感受“森林浴”,可以改善身体的副交感神经,降低血压。同时,经常感受绿色,还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有助于抵抗感染。此外,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气、抑郁和紧张。
住水边的人压力小。欧洲环境和健康中心研究发现,居住在滨海地区的人,其身体状况往往要比居住在内陆地区的人健康,因为当人们心情郁闷时,到海边散步,听着海浪的拍打声,可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使身心放松,进而舒缓情绪。同时,接触水流会让大脑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压力水平减轻,大脑更为放松。此外,离水源较近的地区气候普遍潮湿些,空气中颗粒物和化学污染物浓度普遍较低,更有利健康。
那么,既然前文中提到了居住环境以及景观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居住在临街以及闹市区的种种不利于身心的因素,那么,在雾霾天成为常态的北方地区,在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尚不尽如人意的今天,如何合理有效地应对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建议,居住临街靠近马路的住户,在白天车流量较大时,尽量少开窗;开空调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定时除湿和换气;窗户边上养点植物。此外,住地太吵的家庭,应安装双层窗户,挂较厚的窗帘,少开闹市一侧的窗户。在新住宅建设中,近几年,我国断桥铝门窗逐渐取代传统的塑钢门窗,成为市场的主流,断桥铝合金窗在隔音、隔温、水密性、气密性以及防火性、外观美观度、环保性、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明显优于塑钢门窗。此外,住在闹市区的人们更应关注自己的血管健康,可适当多吃生姜、洋葱、茄子、香菇、黑木耳、玉米、燕麦等有助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防止血管硬化的食物。
此外,在过去一年中,80%的受访者曾经得过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这些人属于比较脆弱的易感人群,雾霾来袭时,很容易中招引发疾病。对于雾霾的防治,不是一时一日可以解决的,随之应运而生的室内新风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新风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整套房屋内部的通风和换气问题。它不但能够在不开窗的前提下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为整个房屋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还同时能够去除其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改善房屋内部的空气质量,防止房屋内部由于潮湿而产生霉变现象,在保护建筑物的同时也能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然,住宅小区里的景观更加人性化,不仅仅供居民观赏,它还必须与居民的休闲活动相匹配,也就是说居民徜徉其中,能够实实在在地使用这些景观设施。比如小区的集中空地做出高低错落的构筑物应该形成或大或小,或公共或私密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不同活动的使用要求,开阔的场地可以供居民集体晨练或举办群众文娱活动,而相对隐蔽的小空间则可以给居民提供阅读、交谈的场所。所以说景观不仅是给人看的,同时也应该是给人用的。
在目前社区高度集中的现状下,小区的居住环境对居民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小区环境包括的内容不仅仅是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它还包括绿化硬质铺装,围墙、大门、活动设施,各种指示标牌、水景、浮雕、雕塑、灯光设施、音响设施等,而这些内容又必须与住宅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
就绿化而言,也不是简单的绿了就可以了,而必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冠木的适当配植以及与四季相适应的种植方式,而硬质铺装及活动设施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如无障碍设计就有规范的严格规定,艺术品的陈设则要更多考虑其文化含义和艺术品位,注重人的主体性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尊重。
当然,人要住得安心和舒心,除了文中所涉及的景观与环境要素,还有更多关注的方面值得与大家探讨。在6月5日的每年世界环境日之际,也希望未来更多的绿水青山和鲜氧蓝天能够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