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6月9日 星期
源汇区
凝心聚力谱华章 砥砺奋进铸辉煌

商贸物流产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三产服务业总量和增幅始终位居全市首位。
医疗器械产业全省领先,全国知名。图为曙光健士医疗器械生产车间。
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全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图为源德福科技产业园制塑车间。
源汇区特色商业区经济繁荣,人气爆棚,成为享誉豫中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全市最大的城市综合体——昌建广场。
沿河布局一大批高端服务业、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沿河商业经济带快速崛起。
沿107国道、南环路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初具规模。图为瑞通汽配建材城。
“两改”工作全市领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图为新落成的许慎小学校区。

文/王会锋 图/本报记者 王晓东 焦海洋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源汇区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务实重干,全面深化全市六大攻坚任务,突出“两区、两改、两河、两带”的“四两”发展布局,持续实施“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兴农富民、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着力提升城乡建管质量,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致力构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首善之区”。

“十三五”发展实现开门红。2016年全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序全市第一。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65%,全市最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大关,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75亿元,三产服务业总量和增幅始终位居全市首位;签约了清华紫荆科技创新园、颐高电商产业园、国药医药产业园、大参林医药产业园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8个;昌建国际广场、恒大商业步行街、生态步行天街项目一期等一批大项目相继竣工或投入使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45.5亿元、160.8亿元、5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亿元。

五载挥汗拼搏路,一部辉煌奋斗史。五年来,源汇区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合力攻坚,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绩。

全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145.5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固定资产投资160.8亿元,是2011年的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农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817元、29648元,均是2011年的1.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3亿元,是2011年的1.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亿元,是2011年的2.2倍。

“两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沙澧产业集聚区成功晋升为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漯河沙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13.96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了“五园一区”,初步形成了商贸物流、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示范产业集聚区”、“全省最具竞争力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规划面积扩大至2.62平方公里,建成运营了丝绸之路淘宝街、布衣巷、开源大剧院、中影国际影城等项目,干河陈村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全国村长论坛,是我省首次举办的全国最高级别的村级盛会,开源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游客年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特色商业区先后荣获“全省特色文化基地”、“全省‘十先’服务业两区”和“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连续两年代表全市参加全省观摩,均获小组第一名。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两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启动了南关、马庄等6个“城中村”和人民路城市综合体、唐人街世贸中心等5个旧城区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房屋征收118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安置房72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的昌建广场、恒大名都等一批现代街区。环保攻坚全面深入推进,“五大污染围城”及大气、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卓有成效。“两城同创”工作扎实推进,成立了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大队,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对辖区所有农贸市场和夜市进行了规范改造,对405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整治提升,拆除违法建筑十万多平方米,“七小”门店整治率和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大力实施“文明家园”示范工程,培育示范村和示范社区48个。扎实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达61个、达标村72个。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个。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75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51.6%,第三产业总量和增幅始终位居全市前列。“两河”、“两带”布局成效凸显,沿两河三岸规划建设了昌建外滩、长江国际广场、长申玉滨河风情商业街等一大批高端服务业、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形成了一批商业新业态;沿107国道,规划建设了豫中南汽贸物流城、瑞通汽配建材城、盛鑫五金装饰材料城等一批家居建材、汽贸物流现代服务业项目,形成了沿107国道现代服务业十里长廊。传统商贸业繁荣稳定,以新玛特、丹尼斯等为主的核心商业区持续繁荣;建成运营了我市最大城市商业综合体人民路昌建广场,引领全市核心商业区品质提升;河上街民俗文化街、昌建外滩商业街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示范特色商业街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壮大,豫中南电商速递物流园、三莎文体用品电商产业园建成运营,吉顺生态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70余家。培育出省级电子商务企业31家,省级、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9家。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着力促转型、强集聚、补短板。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壮大,形成了以曙光健士为龙头,美凯生物、永程高分子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汇知康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集聚了源德福科技、诚和通信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签约了清华紫荆科技创新园,举办了全省首届大学生网络游戏创业设计大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共培育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国家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

“三农”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土地流转面积10.8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6%,高于全市水平。培育出小村铺都市休闲观光园、熙顺林果采摘园、众康水产养殖园等42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马店蔬菜基地、闫魏中药材种植基地、亿顺养殖基地等特色种养基地36个,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5.6万亩,沿漯舞路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形成规模。培育出石磨坊、雪中雪、沙澧绿源等二十多个农副产品品牌,1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扶贫开发等补贴资金近亿元。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对440户1253名贫困人口实施了扶贫措施,对蔡庄村、西师村、前朱村3个贫困村实施了产业扶持、道路修建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实现3个贫困村整体退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坚持民生至上,每年民生事业投入资金均占公共支出75%以上。创业就业扎实推进,实现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10.5万余人,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7亿元。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对全区4家敬老院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改建农村幸福院53所,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城乡城乡居民低保金1.32亿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累计报销城乡居民医疗费用3.76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840套,改造农村危房3373户。民生实事深入人心,新建标准化幼儿园11所,改扩建中小学16所,新建成的许慎小学、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分别成为全市一流和名校合作的典范。新建县乡、通村公路155.9公里,实现了县联乡畅村通目标,打通文化南路等6条断头路,对110条城区破损道路和背街小巷实施了改造,群众出行难问题有效解决。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风淳朴,文明和谐。图为农村和城区举办的文化艺术节活动现场。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