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文/图 见习记者 刘彩霞)近日,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为漯河医专二附院(市骨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授牌。该中心集中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检验、影像、介入等多个科室的医疗资源,单独组建卒中救治优秀团队,从门急诊收治到入院观察,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利用先进的医疗理念,多科对接,相互协调,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溶栓、介入取栓急救措施,为急危卒中患者争取一线生机。
5月26日上午6时35分,一位87岁的男性患者张某,以言语不利、左侧偏瘫、感觉完全缺失为主诉被“120”接诊入院,急诊医生初步判断患者为急性脑梗后,立即进入“卒中绿色通道”,卒中团队相关人员,争分夺秒,快速完成卒中检查,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于7时25分实施静脉溶栓。30分钟后,患者言语开始清晰,左侧瘫痪的肢体能在床上移动,针刺能感觉到疼痛。经过医护人员进一步治疗,10天后,患者能自行下床活动,目前已康复出院。
据了解,该患者10年前患有持续房颤,半年前因脑梗遗留偏盲,在本次住院17天前,患者又因尿道狭窄在该院行冷切术。该类急性脑梗死、合并有房颤、近期有手术病史的高龄患者,本身病情危重,致死致残率高,溶栓、取栓的风险更高,且成功率较低,被国内医学界视为溶栓禁忌症,但如果不尝试溶栓治疗,患者很快就会昏迷,随时危及生命。该院医护人员及时与家属沟通急救方案,家属了解溶栓的获益和风险后,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同意立即溶栓,这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医生的精准救治,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接受溶栓治疗理念至关重要。只有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三者沟通到位,意见统一,才能促进患者康复。”漯河医专二附院卒中中心主任曹爱华说出了卒中治疗的关键。
记者与医护人员交谈后得知,漯河医专二附院卒中中心上半年已经接诊80多例溶栓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大多数市民非常缺乏卒中常识,不少患者因为不了解卒中发病症状,错过了最佳救治的“黄金4.5小时”。“溶栓治疗每延迟1分钟,神经细胞死亡190万个,每分钟都在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曹爱华提醒市民,80%以上的脑卒中都会出现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或丧失、眩晕伴呕吐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的一种或多种症状,就有可能已患卒中,请立即拨打“120”到医院就诊。
2016年12月,漯河医专二附院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相关设备,高起点、高标准筹建了“卒中中心”,制订和完善“全程医务人员陪同”、“零排队”、“零等候”、“先治疗、后缴费”等制度,并设立卒中中心院前急救电话。在受理我市卒中或疑似卒中呼救后,立即派出救护车接至医院急诊科,急诊医师接诊后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怀疑卒中的患者立即进入绿色通道,有效确保患者进入医院60分钟内开始静脉溶栓,90分钟内开始动脉穿刺及脑血管造影,让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治疗。
漯河医专二附院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积极建立区域急救系统的接转诊模式,制订改进卒中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操作流程,更好地开展卒中患者的救治工作和绿色通道的管理,用优质的急救服务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