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多数家长,就像是孩子的保姆。他们含辛茹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营养、健康保健等生活层面的照料上。在自己的悉心呵护下,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身体茁壮结实。这样,对孩子“养育”的职能渐渐变成了单纯的养,“育”的职能就在无尽的关爱中被弱化。
如果父母坚持做孩子的保姆,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责怪、批评、指责都很难将这种差距弥补。
二流的父母做教练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练。他们会用各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逼迫孩子学会各种技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是“中国式狼爸”的宣言。“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其实什么方式教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接受好的规矩,形成好的习惯,树立好的目标。时间会证明,这种教练式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本性,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偏激。
一流的父母做导师
首先,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家长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听觉、视觉与理解特性。蹲下来,你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知道在他的高度能看见什么,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其次,教孩子管理时间。真正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对时间的管理。这就是有些人想方设法补课、熬夜,最终也学不过另外一些同学。因为他没有掌握管理时间的诀窍。
最后,教孩子独立思考。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妥帖周到,当孩子遇上困难时,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帮孩子把困难解决了。慢慢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意思考,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