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盈 于文博
2016年,我市影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自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市影视剧创作团体和个人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创作出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同时,我市影协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带领广大会员,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今年3月1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它的实施,使电影摄制的门槛降低。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支持、保障、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为我国电影产业走入法治时代、为向电影强国迈进提供了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同时,也让我市的影视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土优秀作品涌现
更多剧组来漯取景
近年来,在不同的媒体平台,漯河人都可以看到有关本土影视剧的信息,漯河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影视人才。
《白发娘亲》、《字圣传奇》、《陌默的爱》……2016年全年,影视剧中的“漯河制造”越来越多,其中有戏曲电影,有动画、微电影等,涉及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其中,戏曲电影《白发娘亲》的投资方、编剧、导演均为漯河人,主要演员一半以上为漯河人,外景拍摄地也选在漯河,是一部真正属于漯河的影片。
漯河影视作品凭借优秀的质量获得了赞誉,也成功吸引了影视界人士的关注,作品呈现出的漯河风情也引来了许多外地剧组前来取景。今年6月份至今,就有两部影片在漯开机。6月5日,影片《二师兄来了》在漯开机。6月26日,影片《博士还乡》在漯开机。《博士还乡》的总制片人王新法表示,在随后的拍摄中,影片的部分拍摄地将设在漯河。
专业影视人走上舞台中央
与《白发娘亲》相同,我市很多本土作品的创作者也都由漯河人担任,影视产业的发展,也使一批职业影视人走到了舞台中央,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智慧,为漯河的影视业增光添彩。
张明是漯河人,从2003年起,他一直在北京从事影视业工作,期间曾做过编剧、导演、制片人等。2017年初,张明在漯河成立影视公司,并作为影片《陌默的爱》的出品人,开始为拍摄准备,目前该片剧本基本完成,正在与主创人员联系拍摄档期。“近些年,漯河的变化很大,优美的风景和丰厚的人文底蕴,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剧组来漯拍摄,《陌默的爱》大部分取景就在漯河,我对漯河影视业的前景十分看好。”张明说,以后,他会将工作重心逐渐转回漯河,整合自己在北京的优秀影视资源,创作出更多贴近漯河的作品。
更优秀、更专业
漯河影视正走向正轨
李博是一名导演,已经从事影视文化行业十年,目前是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2006年,李博大学毕业后回到漯河从事影视相关行业,至今,已经拍摄二十多部微电影,拿过不少奖项。他认为,目前我市影视文化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拍摄作品大多属于订单式的影像服务,作品多为需要宣传的单位、企业进行量身定制。
“虽然还处在初步阶段,但已经开始向正规阶段迈进。”李博说,2014年前后,我市的影视文化产业开始受到关注,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正规影片来漯拍摄,我市也拍摄了一部分正规影片,我市的影视文化产品正在迈向正规化、专业化。
近几年,我市陆续有一些影视公司成立,他们为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从影视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回家工作、创业的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