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法制时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8月29日 星期

让法治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
——我市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侧记
村民参观法治农民画。于会娜 摄
“法律明白人”走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贺响州 摄

■见习记者 薛宏冰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农村却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法治村”建设成为法治建设的短板。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法治漯河”建设,将“法治村”建设作为“法治漯河”建设的亮点工程精心“打磨”,目前,我市基层干部严格遵守“阳光漯河”建设制度依法办事,法治文化在农村遍地开花,农民积极依照村规民约、依法办事……“民主法治村”建设的生命正在农村生根发芽,逐渐成为“法治漯河”的新亮点。

近日,记者跟随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共同感受“民主法治村”建设的漯河味道。

法治文化润物有声

郾城区龙城镇黑龙王庙村的法治文化大舞台广场,是村里居民休闲的地方,“大舞台隔一星期演一次节目,村民们都爱看,都说在这儿看演出能受教育。”说到法治文化大舞台的作用,黑龙王庙村党支部书记刘跃民夸赞说。

“演出的有小品、电影,看了这些,心里亮堂!前段时间播出的《赡养协议》不仅对我们老年人有帮助,对年轻人也是种教育……”说到法治文艺节目,黑龙王庙村的李国伟大爷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在该村还建设有“法治文化长廊”。据悉,近年来,为增强普法的针对性,郾城区在全区各乡(镇、街道)的120个行政村(社区),建设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为主题的“法治文化长廊”,以漫画和文字的形式对劳动合同、婚姻家庭等法律条文进行讲解,并配有知识问答和法治案例,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深化了普法宣传效果。

同时,郾城区各镇利用桃花会、草莓节及农村春会、庚会,开展“法行基层”活动,通过举办法治文艺戏曲演出、法治灯谜有奖竞猜等宣传教育活动,既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传播了法治文化,又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法律知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现在我们村知法懂法的人多了,群众遇事信法、懂法、依法办事,矛盾纠纷越来越少。”刘跃民介绍说。

不再是简单的上街法律咨询,不再是偶尔印发宣传资料、送法下乡,不再是蜻蜓点水似的释案答疑……改变观念,用法治文化培育法治信仰,进而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和法治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在加强传统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郾城区以法治文化“满天星”建设为抓手,引领全市拓展阵地、丰富作品、优化载体、创新形式、壮大队伍,形成了郾城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品牌,使法治宣传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入百姓心田。

“法律明白人工程”

让守法成为自觉

农村为鸡毛蒜皮小事闹纠纷成刑事案件、甚至变成社会热点为大案的事情并不鲜见,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难点之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的《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制度建设。目前,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平台、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做到了“小事不出组、一般问题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尤其是在各村推行实施的“法律明白人工程”,更是在矛盾调解、法律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78岁的罗广昊是郾城区新店镇齐罗村的老支书,退休后他被推荐为“法律明白人”,继续为村里做贡献,他不仅参与了多起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而且经常给村民普法。

“老支书不仅威望高,而且还懂法,村里有个大事、小事,只要他出马,立马解决。”齐罗村党支部书记罗红钊夸赞说。

近两年来,我市开展“法律明白人工程”,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明白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在每村选取1到2名知法懂法、善做群众工作的人担任法律明白人,并在全市筛选在册专职律师中,选择具有奉献、援助精神的公职律师以及优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担任法律顾问。伴随各项制度的实施和落实,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法律明白人和法律顾问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为群众详细讲解精准扶贫、自治管理、征地拆迁、劳动保障、金融诈骗、婚姻纠纷、邻里纠纷等与干部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和群众知法守法的自觉性,逐步养成依法管理集体公共事务、依照法律解决纠纷矛盾的思维和习惯。

“法治村示范村创建”

让公正看得见

走进临颍县台陈镇田庄村,一个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平安和谐的新农村景象跃入视野:村里宽阔平坦、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贯通南北,整齐划一的民居楼静静伫立,房前屋后有绿树、红花交相辉映,与村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老宅、新居相映成趣,几名老人在村廉训文化园的凉亭里乘凉。

“好啊!这两年村里大变样,环境变好了,吵架斗殴的也越来越少了……”摇着蒲扇,村民田宝祥乐呵呵地说。

“可不就是大变样,村室扩建了,路修了,垃圾统一管理,不像从前那么随意了”“现在大家都讲文明,争当文明户,守规矩的人越来越多”……

提到村里的变化,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

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呢?“‘双示范村’创建是我们村变化的契机,凡是村务、财务都严格按照‘阳光漯河’建设,公开透明看得见,大家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田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高强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秘密。

“双示范村”即创建临颍县富裕宜居、文明守法示范村。在创建过程中,该村严格按照依法用权的建设要求,牢牢把握“权责运行”这个核心,牢牢抓住“阳光用权”这个关键,所有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都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进行。“四议”即村党支部委员会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联户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的公开、组织实施决议和实施结果的公开。

随着“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文明依法、依规办事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而像田庄村这样的情况在我市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市以创建阳光、平安、法治漯河为契机,突出重点、狠下功夫,积极营造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群众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使全市群众都真正享受到阳光、平安、法治漯河建设带来的“红利”。

农稳则国稳。加大农村法治建设意义重大。据悉,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建立完善农村法治建设的各项制度,增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让“民主法治村”建设成为“法治漯河”的新亮点。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