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街道整洁,交通秩序井然,街坊邻里和谐,文明标语随处可见……漫步郾城,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市民感受到的不只是城市面貌的点滴变化,还有群众文明素质的显著提升。
文明是软实力,也是发展硬支撑。郾城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原则,强化长效管理,落实重点工作,整治突出问题,着力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市民的参与度、群众的满意度、城市的美誉度不断提高。
建章立制筑“文明长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郾城区就在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相继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宣传发动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督导检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该区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对照创建标准,又成立11个由县级领导干部牵头负责的分指挥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创建格局。
强化宣传教育。制订下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方案》等文件,在郾城区政府门户网、郾城区手机报、郾城区“两城同创”手机报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每天推送创建动态。
强化责任落实。郾城区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和各级、各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印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对各镇办、各单位的目标责任量化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担责”的原则,将创建任务细化给具体部门,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督办,确保创建工作持续推进。
强化督导检查。实行联合督查、专项督查和催办督办等制度,推动创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全区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共创共为的大创建格局。
强化考核奖惩。先后对各镇办、区直职能部门奖补创建资金1000多万元。
外塑形象结文明硕果
“经过整治,街头烟雾弥漫的烧烤摊儿没了,阻塞交通的占道经营现象没了,大街小巷的‘牛皮癣’没了,郾城越来越美了。”提起身边的变化,家住海河小区的刘大爷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点赞。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郾城区针对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市容秩序、市政基础设施、市场及其周边环境、居住小区和“城中村”环境秩序等系列整治行动,实行区直及驻郾单位分包路段责任制,设置“创文”文明志愿服务岗62个,每天300多人上路执勤,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放“门前三包”倡议书3万份、“门前三包”责任牌8000多个,清理垃圾8000多立方米,新增分类果皮箱3000多个,查处违法停车4800多起,清除墙体、橱窗“牛皮癣”2.4万多处,清理占道、出店、流动经营1600多处(次),清理楼道、电梯1200多个。
在此基础上,郾城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与城市建设、市容环境等深度融合,城市、乡村的文化墙和公益广告一改过去的呆板模式,语言朴实、画面清新,达到了入人心、接地气的宣传效果。目前,全区设立各类公益广告近3000多处,弘扬爱国精神,倡导文明新风,公益和文明成了郾城的底色。
内化于心树文明新风
上下班高峰期,志愿者坚守主要交通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服务,引导市民文明出行;每天,党员义工走街串巷清除小广告,清扫遗留垃圾……一个个场景成为郾城区创建路上的亮丽风景。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郾城区始终把提升公民素质贯穿文明创建的全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得到大力弘扬,(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