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沙澧》文艺副刊是漯河文艺爱好者的一个精神家园。本刊的宗旨是一如既往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美的精神食粮,为传播先进文化不遗余力;更要在这个过程中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为我市的文化建设备足后劲。因此,我们将对那些有创作潜力的沙澧写手加大扶持力度,对水平较高的作品将集束刊发;也会不定期推出各类体裁、题材的专版,甚至会推出个人专版,并为其举行作品研讨会等。
敬请关注。
■宋守业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个人早在三十年前就对文学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三十年前,我考上了一所省内的农科大学,当时每月发放二十元的助学金,我基本上都是想方设法剩出五元左右用于购买文学读物,更有一次我竟然东拼西凑三十块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一个黑龙江某市文联举办的文学创作函授培训班,而后还在学校发起成立了文学社团,并利用函授学习的一点文学常识给一百多名文学社员讲起了小说、散文的创作知识来。想起当年的那些举动,真是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尽管后来在文学道路上出现了曲折,但是内心对文学的眷恋一直热度不减,在忙于工作之余也曾发表了一些文字。
然而,当回头观看那些已经发表的文字后,总有一种不入路的感觉,总觉得没有一篇是能拿得手的,为此,我曾迷茫过、懊恼过、懈怠过。还好,后来遇到了既是同事又是文友的坤山兄,相识二十多年来,我们两个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文学爱好上,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每当工作中遇到了不如意,他就给我宽慰和鼓舞,每当文学探索路上有了懈怠,他就给我提醒和激励。尽管过去忙于事务性工作,我们都没有写出更多的文学作品来,但我知道坤山兄是一个肯钻研、爱学习、有韧劲、善思考的人,他写出像样的作品只是早晚的事。
果不其然,后来他写出了《乡村探幽》、《许慎生平事迹》系列作品,更令我想不到的,是他还积极涉猎小说领域,创作出了一篇篇佳作。读了坤山兄的系列作品后,我内心不时涌出“像风像雨又似溪”的感觉来,他的作品就好似一股清风,伴随丝丝细雨飘然而落,更像一股股清澈的溪流涓涓而淌。
说它像风,就我个人而言,像一股清风吹醒了我那颗迷茫的心。当我仍因为搞文学创作而郁闷彷徨时,坤山兄的实际行动给了我很好的精神提振。是呀,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心中常挂人间冷暖,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很好地服务广大群众,实现人生价值。说它像风,就坤山兄的文学作品来说,较好地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读了《乡村探幽》、《许慎生平事迹》系列作品后,我心里最强烈的一种感知就是:坤山兄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每个乡村都有一部村史文化,每个村名都有着它的特有故事,每个村落都有它的家规村训,坤山兄挖掘整理出的一部部村落文化史,既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文化之魅力,又为当今人们搞好村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气象的有机结合,创作出符合时代新要求的村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许慎生平事迹》的写作上,坤山兄厚积薄发,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巧妙利用“研究生”、“公务员”、“县长”、“科长”等新时代的名词将许慎这一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为人们抹去了对历史人物的神秘感、陌生感,较为自然地拉近了当今人们对古代人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许慎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亲切感,并油然而生地产生了了解许慎、学习探索许慎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信,随着坤山兄《许慎生平事迹》系列作品的广为传播,许慎以及许慎文化的研究与展示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股热风吹遍世界。
坤山兄的作品,就像绵绵细雨。无论是《乡村探幽》,还是《许慎生平事迹》系列作品;无论是《乡音:心灵深处的根》、《许慎,流淌的文字》等文章,还是那些没有刊发却被我先睹为快的小小说,无不体现着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坤山兄的作品注重写实。读他的作品,就像聆听邻家大哥在讲故事,没有说教,没有故弄玄虚,像朋友之间在面对面拉家常,像绵绵的细雨轻轻地落洒在你的面前,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知道他的所思所想,并从中慢慢体会出生活真谛和人生所求。在《乡音:心灵深处的根》一文中,他写道,明代,有个秀才要买柴,就喊卖柴者: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听懂了“过来”二字,就将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者听懂了“价”字,就说了价钱。秀才看了看柴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意思是说,这些柴外面干、里面湿,冒烟多、火焰少,请少算些钱。卖柴者听了,不知秀才说什么,担着柴走了。从这个故事中,坤山兄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悟出了“乡音,是我们的根,是扎在心灵深处的根”的道理。在《许慎,流淌的文字》一文中,为了能增强许慎写《说文解字》的动力,他专门提到了许慎去找老师贾逵喝酒一事,“他买了些酒菜,兴冲冲地找到了贾逵,边吃边喝边说出自己的发现。贾逵听了说:很好,说不定还名垂千古呢!坤山兄安插了这个故事后,没有再进一步说出许慎受到了老师极大鼓励之类的话,也没有再写许慎如何受到鼓舞、如何发奋工作的语言,却也让我们明白了许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是需要鼓励与支持的。从中也告诉我们,人都是平凡的,关键是要在适合的时机,受到一个适合之人的启发和鼓励,并去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就有可能取得非凡成绩的道理。
像小溪一样清澈,这是我感知坤山老兄作品的又一个特色。前面已经说过,他的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但就是写实,恰恰体现出了作品的社会存在感。尤其是读了坤山兄的几篇小小说作品,更让我体会到他的作品时刻都在关注着身边的生活,尤其是在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方面,他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感情纠结里面安排、把握小说的情节,并从这些情节的描写中反映老年人的喜怒哀乐,总能给人以朴实自然的感觉,就像小溪一样清纯透彻,时时充满着正能量。尽管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和生活琐事,多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但是这也正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亲切。在《感觉》中,他这样描写一对老年夫妻如厕,当公厕男管理员要打扫女厕所时,就向女厕所喊话,问里头有人没有?里面却没应声。管理员见女厕里面没人应答,以为里面没人,正要进去,突然从身后传来一个老头儿的声音:有!管理员回身一看,从男厕走出一个老头儿,那个“有”是他喊的。我老婆没出来。你咋知道她没出来?感觉!啥感觉?她耳背,根本听不见你喊!嗯,是呀,这就是老年夫妻多年相濡以沫的体现,这更是爱的心声的感应,这样的情和爱不就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吗?在《活着哩》,作者写老两口的生活默契时,这样写道:儿子、闺女外出打工很少回来,两口之间又没啥可说的,老谭就搬条小凳子,坐在大门口,一有村人经过,不免寒暄几句,老谭感到,这是难得的说话机会。老谭的老婆也搬条小凳子,只不过,她是坐在堂屋门口,隔一段时间,就干咳几声。每到此时,老谭就会回应:活着哩!看到这里,不由得令我赞叹,作者真是很有生活感的,好多农村大爷大妈不都是用这样方式表达着一种深深的爱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人民是艺术的主人。深入生活,接触人民群众,探索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反映在自己的作品里,这就是时代的召唤。针对这样的召唤,我认为坤山兄已经做了很好的实践,这也许就是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吧!
过去,我曾聆听过几位老师的教诲,文学作品要有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但并不是所有的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都要写进文章中。有些独特的感觉写进文章中会生动、有趣,体现着很好地概括性,但是有些感觉就不能随便写进作品,即使很勉强写了,也会很抽象、很模糊,没有文学味。这奥妙就在于,生活中的独特感觉应伴随着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真正地把那些独特的感觉集中在一个“动情点”上体现出来,这样的作品就是具体的、生动的,并有了概括生活的力量。坤山兄的作品,尤其是在小说的写作方面,有一部分“动情点”的凝结和传达是可以的,但在其他的几篇小说作品中总有一种“动情点”不鲜明,情节描写不够清爽、不够丰满,甚至有种剑走偏锋的感觉,不能很好地勾起读者的心灵碰撞。不过话又说回来,坤山兄毕竟是一个爱学习、善思考的人,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通过不断地深入观察生活,精心地收集和提炼生活素材,写出更生动更有生命力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