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1日 星期

坚持问题导向 助力环保攻坚 回应社会关切 打造碧水蓝天
——市人大常委会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专题询问会现场实录(摘要)
市人大常委会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专题询问会现场。本报记者 李慧宇 摄

专题询问主持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坤炎:本次常委会的议题主要是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

市委、市政府对开展这次专题询问高度重视,市委马书记就开展这次专题询问,专门听取市人大常委会的汇报;上周三,蒿市长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时,专门提出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全力配合支持好这次专题询问工作;今天,王勇书记在百忙之中又亲自出席本次会议。

根据《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专题询问的实施方案》要求,本次专题询问主要是请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重点围绕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询问。

下面,开始询问。首先请晋民伟委员对市政府进行提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工委主任晋民伟:去年环保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和制度,实行了严格的责任考核,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问责之中。以此强力推动,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前段视察、调研、暗访和近期环保督导观摩情况看,仍然存在污染防治不到位、管控不严格、治理不彻底等问题,这说明责任未压实,督查未跟上,问责不坚决。请问市政府,在环保攻坚工作中是如何追究问责的?问责情况如何?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以强力问责来推动工作落实?

赵坤炎:请市政府副市长李军信同志回答。

市政府副市长李军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在推进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中,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推动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自去年4月份以来,市政府对环保工作实行层层明责、强力督责、从严追责,全市环保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先后出台了《漯河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暂行办法》、《漯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规则》等制度、规定,逐级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下达年度和月度清单,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环保攻坚工作中的目标任务和启动问责的情形、依据,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环保攻坚责任体系。

第二,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一是实行现场观摩督导。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集中督导观摩,马书记、蒿市长亲自带队,观摩结果通过媒体进行公开,排名末位的县区和部门,不但在观摩讲评会上表态发言,而且由市领导对其进行约谈。今年以来,先后在1月19日、11月10日进行了两次观摩督导。二是建立长态督导机制。抽调精兵强将140人次,其中处级干部7名,组建了环保攻坚督查办公室和3个督查组、1个问责执纪组,对全市环保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进行属地督察,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开展行业督察,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三是落实奖优罚劣机制。对观摩督导中排名末位的县区扣款100万元,奖给第一名的县区。同时,自9月份开始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对县区实行阶梯式奖惩。

第三,追责了一系列人员。去年4月份以来,全市共有72名干部(其中10名县级干部)、9个单位因履行环保职责不力被问责。同时,对环境违法企业依法打击、从严追责,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立案321起,下达处罚决定259起。

通过明责、督责、追责,全市各级干部履行环保职责的自觉性显著增强。但与工作需要相比和其他地市相比,我市环保问责失之以宽、失之以松、失之以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年以来,全省环境攻坚依法依纪追责4454人,其中安阳追责716人,商丘追责166人,而我市仅追责72人。特别是前几天,省委、省政府对中央环保督察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进行了严格问责,共追责227人,其中厅级干部10人、县处级干部83人。相比之下,我市在问责的层级、数量、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网格化监管责任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个别领导干部只挂帅不出征,没有把该负的责任扛起来,导致一些环境污染隐患迟迟得不到解决。

今后工作中,市政府将采取更加严格的问责机制,倒逼各方负责,确保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要倒逼政府履责。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凡发生重大生态环境损害或环境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定要按照《环保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严肃追究当地政府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

二要倒逼部门担责。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好行业监管责任,解决好分管行业、分管领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凡出现重大污染问题或污染治理不到位的,坚决倒查分管部门责任。

三要倒逼企业尽责。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对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坚决依法严惩,使其付出经济、法律双重代价,真正使环保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四要倒逼干部负责。认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办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等制度,不论涉及哪个层级、哪些人员,都要硬起手腕追责到底,督促各级干部树立底线思维,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思想自觉。

赵坤炎:请章光普委员提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主任章光普: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尽管这两年环保攻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是问题仍然突出,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环保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很多部门,攻坚工作抓得紧一些,环境形势就向好,攻坚工作稍一放松,问题就出现反弹。请问市环保局,作为环保攻坚牵头部门、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单位,如何建立一套有效机制,确保环保工作能够形成常态?

赵坤炎:请市环保局回答。

市环保局局长李新伟:去年环保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已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攻坚机制。一是领导机制。攻坚战一打响,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主管环保、分管副市长主抓环保的攻坚领导机制,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高规格推动环保攻坚工作。二是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1+9+12”攻坚突破体系、“8+2”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和“1+3+5”水污染防治总体方案,治理路径日益明确。三是部门联动机制。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配合联动,合力攻坚,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四是督导督查机制。组建专门的督查队伍,不间断开展督查,持续传导压力。五是奖惩激励机制。及时兑现督导观摩奖惩,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向组织部门推荐。六是监督机制。市人大、市政协及新闻部门通过不同形式助推攻坚,形成了强有力监督机制。

去年以来,环保攻坚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这些机制的建立。作为环保攻坚牵头单位,下一步将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筹搞好科学治污。加快源解析步伐,找准污染源来源,对症下药;加快治污平台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科学管控污染天气,细化、完善管控清单,及时发布错峰生产指令,把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统筹搞好依法治污。做好环保法律法规宣传,营造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与公安和司法部门衔接,让违法者及时得到严惩;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入口,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是统筹搞好全民治污。坚持开展城市清洁行动,清除卫生死角;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厚植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继续实施环保有奖举报制,鼓励群众举报环保违法行为,打一场全民治污战争。

赵坤炎:下面,请张言华委员提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预算工委主任张言华:据实地察看,澧河饮用水源地保护仍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其支流唐河就是其中之一。如刚才专题片中的景象,今年雨季漫长,唐河闸以上蓄积了大量污水,造成唐河污水排入澧河,使澧河水质一度严重超标,严重威胁市区居民饮水安全。为解决该问题,实施了“唐马连通工程”,请问市水利局,“唐马连通工程”能解决唐河水出路的根本问题吗?如果明年汛期再遇大雨,唐河污水会不会再度威胁澧河?

赵坤炎:请市水利局回答。

市水利局局长吕孟奇:唐河是一条排涝河道,也是澧河的一条支流,经过综合治理,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达到每秒440立方米,五年一遇除涝流量达到每秒153立方米。为防止澧河洪水倒灌唐河和调控唐河水,2004年修建了唐河闸。为减轻唐河排涝压力,避免标准内唐河水排入澧河,实施了“唐马连通工程”。该工程主要作用是解决唐河水的出路问题,使唐河水提前进入马沟,解决唐河日常排涝难题。“唐马连通工程”设计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为每秒88.8立方米,五年一遇除涝流量为每秒42.8m立方米,远小于唐河除涝流量每秒153立方米。在正常年份,“唐马连通工程”能够满足唐河排涝需要;若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唐马连通工程”只能分流一部分唐河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河的排涝问题。

若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唐马连通工程”不能满足唐河排涝需要,确需唐河开闸向澧河放水,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开闸程序。按照《漯河市闸坝联合调度》要求,由源汇区政府书面请示市政府,按照市政府的指令执行,同时报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备案。二是加强水质监测。唐河开闸放水期间,市有关部门加强对澧河水质不间断的监测,及时准确掌握水质状况。同时,强化部门联动,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有效地减少唐河水对澧河饮用水源的影响,确保澧河水质。三是启用应急预案。在对澧河水质监测时,一旦发现水质出现异常或超标,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停止从澧河取水,启动备用水源(自备井)或南水北调水,确保市民吃上放心水。

赵坤炎:下面,请谷葵花委员提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谷葵花: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市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城市污水大量增加和污水处理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严重滞后,雨污不分导致多方面的问题。一是雨水不能就近排放,造成汛期城市内涝严重。二是大量污水直接排放沟河,影响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并形成了唐江河、塔河、黑河西支等城市黑臭水体。(下转4版)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