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我家里很困难,镇里叫我到学校当门卫,还给我家人办理残疾证,我很荣幸,也很激动,非常感谢政府和领导对我的关怀。”提起扶贫,窝城镇窦庄村村民张栓有一脸满足。
窝城镇现有4个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206户722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窝城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贫困群众同步小康梦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下大力气精准扶贫,一项项产业的引进,一个个生动的帮扶故事,托起了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梦。
扶贫扶志 激活内生动力
扶贫路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窝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克伟告诉记者,必须党员干部带头干,让贫困群众有目标,有方向,消除等靠要思想。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窝城镇在严格完成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建立健全“1+6+1”工作运行机制(即:成立1个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牵总,制定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健康扶贫、春蕾行动、社会保障等6个施策推动,出台1个扶贫巡查督查制度,执行施策过程监督),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下真功,给群众做示范、当表率。
同时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做到宣传对象全覆盖、宣传内容精准到位,引导群众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观念。窝城镇动用4辆宣传车宣传,安排9名干部轮岗,做到宣传车人停车不停;镇域内绘制固定墙体标语100余幅、悬挂宣传横幅500多条,做到背街小巷无遗漏;印制《窝城镇脱贫攻坚为民服务直通车》5000余份,同时向群众公布7项扶贫产业基地及转移就业有关招工信息,方便群众转移就业增收;购置收音机282个,录制各项扶贫政策,方便贫困群众随时收听了解扶贫政策内容。
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实质性转变。窦庄村党支部书记窦纪才感慨地说:“我们村目前有未脱贫户31户,县、镇领导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公益性岗位10人,学校门岗2名,金融扶贫12户,还有一些通过镇村帮助外出务工,帮助他们早日脱贫。”
产业扶贫 开拓长效脱贫路
“贫困的症结在于群众缺乏知识、技能、信心和斗志,给钱送物虽然见效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脱贫难以持续。”窝城镇扶贫办主任张绍周说,让贫困户得到稳定收益,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苦干实干,才能实现彻底脱贫。
2017年以来,窝城镇积极落实精准扶贫措施,突出“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农户就地生产增收。通过培育镇碧水保洁有限公司、河南鼎坤杜仲油牡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斯达发制品有限公司、鑫海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小辣椒传统特色种植等扶贫产业基地,确保全镇贫困户稳定增收。
“我公公婆婆都有重大疾病,一个脑出血、一个是脑梗,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我来到金斯达工作,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以后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谈及目前生活状况,漯河金斯达实业有限公司员工石会锋希望满怀。
作为2010年进驻窝城镇的企业,金斯达得到了县镇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精准扶贫基地,目前销售国外形势良好,客户需求量越来越多,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将进一步提高。漯河金斯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栋说:“我这儿全手工制作,用人多,大力吸收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18到50岁的都可以到这里工作。以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扶贫工作,响应党的号召。”
如今,鼎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月转移就业岗位400余人,年提供劳务收入400多万元;窝城镇碧水保洁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户26人;金斯达发制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1.2亿元,就地转移劳动力300余人,其中吸纳贫困户15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产业扶贫,给乡亲们趟出了脱贫新路子,可喜的数字记录着村民生活的转变。正如窝城镇党委书记崔鹏远所言:“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一定带领父老乡亲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增收渠道,使窝城镇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早日奔向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