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

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源泉


■鲁锁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纵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话言简意赅而立意深远,阐明了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特殊重要意义。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把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

培养自觉,保护和学习好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的经验证明: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的定位及精神纽带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完整有序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对于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于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于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对于调整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突出优势。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都呈现出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思维和理念,彰显出东方智慧。对于解决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样可以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扬”和“弃”的问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完善、知行合一的思想体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精华的并具有时代价值的,必须认真学习研究,继承并运用到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去发挥应有效用。对极少数错误的糟粕的或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内容,要认真加以鉴别并剔除,防止影响人们健康的工作、生活和精神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坚定立场,继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艰苦卓绝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那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至上精神,那种“砍头只当风吹帽”、“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敢于牺牲精神,那种“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的艰苦奋斗精神,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官兵平等、军民团结的精神,才铸就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这只具有钢铁意志的队伍,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意志,形成了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战斗力,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道路和光明前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创造和积累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战天斗地、吃苦耐劳的大庆精神,无私奉献、甘做革命螺丝钉的雷锋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进一步凝练,集中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同样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凝聚和鼓舞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继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理直气壮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那些歪曲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诋毁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歪理邪说,把党的领袖、革命先烈、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都拿来戏说、调侃甚至污辱、谩骂的无耻行径, 让亲者痛仇者快,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必须坚决地抵制此类错误思潮,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勇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波澜壮阔的宏图大业。实践让我们增添了奋斗经历,开阔了视野,也必将给予新的启迪。要善于归纳、善于总结,提炼出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后来者提供更多更加有用的指导。习近平同志多次做出指示,要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明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是指导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时代规律和发展要求的新的理论成果。

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不仅在全球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每年还开展有很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些还不够,与我们大国地位的责任担当相比还不够,与我们光辉灿烂五千年文明的内存力量相比还不够,与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相比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走出去。一方面要积极与各国、各民族开展文化交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于我、有益于共同发展的先进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向世界敞开怀抱、虚心求教的好学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也是学习和接受欧洲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建国初期以苏联为模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八十年代起又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一方面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习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针对国际合作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提出的中国方案。还有,习近平在就任总书记伊始就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必将构筑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引领世界发生新的深刻变革。这一构想的文化源泉在哪儿呢?请不要忘记,先秦时期的《礼记·礼运篇》早已明示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不要忘记,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所以说,这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成果、新境界。

古代贤者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愿我们的文化建设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固其本、浚其源、积德义。我们坚信:有深厚博大、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系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