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

漯河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上接6版)

陈俊伟

陈俊伟,男,汉族,1988年出生,召陵区万金镇杨庄村农民。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名5岁男童患白血病,生命垂危,急需救治。经中华骨髓库检查,我市的陈俊伟与这名患儿配型成功。经过一系列体检,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陈俊伟在妻子的陪同下,毫不犹豫地赶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捐献。《漯河日报》分别于2016年10月14日和18日,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间,陈俊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事迹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陈俊伟无偿献血已经有10年,2011年加入中华脊髓库,成漯河红十字会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哥哥、姐姐和妻子都加入了献血者的行列。

陈俊伟的家庭并不富裕,靠夫妇俩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着。然而,当他的妻子听说他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毅然辞去了工作,陪着他度过人生中这段不平凡的道路。

有一种爱叫付出,有一种爱叫不求回报。常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当陈俊伟读着由省红十字会转来的患者家属的感谢信时,这位堂堂的七尺男儿也情难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陈俊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个人的一点奉献,却能救他人性命,我感觉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想到自己的血液能够让他人拥有第二次生命,陈俊伟就感觉无比幸福。这就是陈俊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一次次爱的传递,平凡的他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

李 鹏

李鹏,男,34岁,中共党员,一名普通的公务员。

2003年至今,李鹏每年都坚持献两次全血;2011年至今,他又坚持每个月去捐献一次血小板。生活中,李鹏把无偿献血当成了他的一种责任和习惯。2012年,李鹏自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十多年来,李鹏坚持自愿献血70余次。在献血过程中,当他得知全血的保存期限有限后,又积极加入市中心血站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随时为他人用血提供帮助。有一次,市中心医院一名白血病患者生命垂危,急需输血。得知消息后,李鹏撇下在医院即将生产的妻子,急忙赶往血站献血,等他献完血匆忙赶回医院,妻子正在接受检查,准备生产。还有一次是在农忙时节,李鹏回临颍老家帮父母干农活,然而刚到家不久他就接到血站用血的电话,他赶忙踏上了回市区的路。献完血,李鹏又接着赶回老家,到家时,已经是晚上。李鹏怀着一颗爱心和平常心,用行动默默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只要能帮助别人,挽救他人生命,我就会一直献下去。”这是李鹏发自内心的话语。

作为召陵区安监局的一名机关干部,李鹏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处处显示出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品格。他不仅乐于帮助身边的每位同志,还积极加入机关党员志愿者队伍,多次参加捐款捐物,帮助他人。

点滴都是爱,助人亮人生。李鹏说,他愿意把点滴的爱化作春天的细雨,滋润人们的心田,用助人为乐的信念照亮着自己人生的道路,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桂英

李桂英,女,66岁,汉族,中共党员,务农,临颍县王孟镇陈留东村人。

三十多年来,李桂英与丈夫胡书现精心照顾了两位非亲非故、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演绎了一段人间大爱,在当地传为佳话。

1981年12月29日,和李桂英一个生产队的66岁老人曹朋无法安置。曹朋无儿无女,队里分给谁谁不乐意照顾她,认为她是个累赘。当时,身为陈留东村妇联主任的李桂英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把曹朋接到自己家中细心照料。曹朋在李桂英家一住就是16年,直到1997年曹朋因病去世。李桂英夫妇又为这位老人送了终,为老人办理了后世。

1999年,和李桂英在一个村民小组的胡明海病故,撇下75岁的老伴邢朋菊。胡明海和老伴无儿无女,丈夫去世后,邢朋菊无人照看。李桂英得知情况后,将无依无靠、非亲非故的邢朋菊接到家中照看。18年来,通过李桂英的精心照顾,如今已93岁的邢朋菊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生活还能够自理。现在,李桂英经常给邢朋菊梳头、聊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邢朋菊的起居。李桂英照顾,让邢朋菊享受到了人间大爱,体会到了家庭温暖。

2015年7月和2016年10月,年已九旬的邢朋菊两次摔伤住院,李桂英两次都及时把老人送进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李桂英为老人端茶喂饭,精心照料。由于老人便秘,李桂英甚至用手去帮助老人解决排便问题。李桂英的所作所为把老人感动的直掉眼泪,遇见人就说:“亲闺女也不一定能这么做。李桂英不是亲孩儿但胜过亲孩儿,如果不是她早就没我了。”

毛 蕾

毛蕾,现任市城建监察支队一大队队长,在城建执法一线工作了14年,先后获得“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执法队伍‘服务提升年’活动先进个人”、“省建设厅五一劳动奖章”“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漯河市五一劳动奖章”、“漯河市三八红旗手”、“市建委优秀执法队长”等荣誉称号。毛蕾乐于助人、忠于职守、勇于担当,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管理、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毛蕾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一线,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是群众眼里的好队长,是同志们眼里的工作狂,是大家公认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

毛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理念,她把城市管理工作诠释成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方方面面的阳光事业。毛蕾工作辖区里的商户、群众大都认识她。一年365天里,她几乎一天不拉地帮助他人,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毛蕾救助过受伤小女孩,给困难商户安置摊点解决生计,她不惧危险爬到房子上清理违章广告,为维护食博会市容秩序甚至连续奋战十几天。毛蕾深知,她是基层大队的负责人,但更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毛蕾在服务中获得了群众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拥护和威望。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一名执法者,毛蕾曾经获得过“铁面柔情女队长”的称号。在执法过程中,毛蕾公正无私,从不因为人情而徇私,无愧于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邱新会

邱新会,男,汉族,197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漯河市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邱新会是一名残疾人,但是他的阳光、自信、热情、开朗,让所有人都忽视了他是残疾人;邱新会是一名教聋哑儿童学说话的老师,20年来,他用大爱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共青团改革后,邱新会成为我省第一个换届推选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邱新会自幼患小儿麻痹,左腿落下残疾。小时候,邱新会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要办一所专门招收残障孩子的特殊教育学校,让和自己一样的残疾孩子能够在这里得到良好的教育。1998年,邱新会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漯河市郾城聋儿语训中心。19年来,已经有近2000名聋哑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轻度脑瘫儿童在邱新会的教育和训练下,学会了说话、画画、跳舞等,成了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邱新会还是一名资深的志愿者。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之初,邱新会就和家人、同事组成了爱心助残志愿服务队,义务照顾几名残障学生的生活。2014年,邱新会带病远赴江西参加全国志愿者培训。回到漯河后,邱新会发起了“技能与快乐——残障儿童免费艺术特长教育”项目,免费教残疾儿童画画、舞蹈等,并获得了第一届中国志愿者项目大赛银奖。2015年,邱新会又发起的“技能与梦想——残障青年就业行动”项目,代表河南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并获得了银奖。

夏延斌

夏延斌,男,汉族,1971年7月出生,现任漯河市和润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漯河市慈善总会和润慈善分会会长。

夏延斌热心公益,在漯河创办的“爱心餐厅”、“爱心墙”、“爱心超市”三个项目深受大家欢迎,也成为我市的一张慈善名片。

2015年1月,夏延斌创办了“爱心餐厅”,专门提供免费午餐。“爱心餐厅”主要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环卫工人、园林工人、残疾人、流浪乞讨者等群体,两年来“爱心餐厅”已接待11万余人次就餐,赢得社会各界赞扬。

2016年2月22日,夏延斌在五一路创办了全市第一面“爱心墙”。他把“爱心墙”作为传递温暖和爱心的平台,每天上午和中午各挂一次衣服,每次挂三十多件,很快就被需要的人取走。

2015年2月,夏延斌在和润广场腾出两间门面房,创办了我市第一个“爱心超市”。“爱心超市”面向社会,服务社区居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并提供上门帮扶服务。

夏延斌的事迹在《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漯河日报》和省、市电视台进行了报道。2015年,“爱心餐厅”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文明使者志愿者服务站”。2016年3月,夏延斌创建的爱心社荣获“漯河十大年度人物”集体奖。夏延斌和他的团队也多次被我市嘉奖。

赵艳辉

赵艳辉,男,1978年出生,三一众成公司优秀的餐厅经理,现担任该公司邓襄一中餐厅经理。

常言道:善行如灯,照亮后路。赵艳辉的善举就像一束亮光,传递着温暖。

邓襄镇孔营村的孔海洋,家庭条件十分困难。赵艳辉得知孔海洋的情况后,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一个面临失学的孩子有了重新学习的机会。

2016年9月新学期开始,赵艳辉看见餐厅里有一位老人和一位小女孩蹲在墙角。赵艳辉询问后得知,小女孩叫李玉香,老人是她父亲,他们家庭条件困难,当时父亲正为女儿的生活费发愁。赵艳辉立即为李玉香办理了免费就餐卡,父女俩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每到中招考试时,为了让学生安心考试,在保证饭菜质量的前提下,赵艳辉主动提出送餐制度,为学生配置营养餐。每天,他们冒着酷暑将饭菜送至各个考点,为学生免去了后顾之忧。邓襄一中优异成绩的背后,也有赵艳辉的汗水。

……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赵艳辉传递的正能量就像一个磁场,吸引更多的人不断加入到爱心团队中来。2016年,赵艳辉被评为“漯河市十佳市民”。面对荣誉,赵艳辉谦虚地说:“荣誉不能说明我已经做得很好了,荣誉只是对我们的鼓励,是对我们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面对荣誉我们不能骄傲,我们还要总结不足,把事情做得更好。”

阚玉香

阚玉香家住舞阳县吴城镇黄庄村,是“五妯娌抢婆婆”其中的四媳妇。2015年,阚玉香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献爱心”第一届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2016年12月,阚玉香作为全家代表再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阚玉香待婆婆如亲娘,博爱风尚,尊老爱幼,堪称和谐之家楷模。阚玉香是个极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她淳朴勤劳,善良美德。她和自己的儿媳妇陈艳君更是和睦相处,像是娘俩儿,衣服脏了抢着洗,饭争着做,家务活抢着干。在她们家里很少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阚玉香除了对婆婆孝敬外,对自己母亲也是一样。平常,阚玉香会隔三差五把母亲接过来住几天。阚玉香多次给自己的儿子、儿媳妇说:“谁要是惹你们的奶奶、姥姥生气,就是对我最大的不孝。”

2017年刚过完年,婆婆偶感风寒,阚玉香同嫂子们更是精心护理老人。阚玉香在村卫生所陪婆婆打针输液,不离不弃。就连医生也禁不住夸赞说:“就是亲闺女也不会这样孝顺,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气!”阚玉香婆婆听了,脸上乐开了花。

阚玉香常说:“多年来,党和政府还有全村人给了我们全家这么多的荣誉和关怀,我们就更不能辜负了大家的厚爱。今后,我们要做得更好,带动全村人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林素环

林素环,女,现年42岁,召陵区召陵镇人,中共党员,召陵区纪委普通干部。

1997年8月林素环被分配到乡民政所工作,工作对象是一群老人,面对他们,林素环开始真有点吃不消,真想撒手不干。但看着老人们一脸企盼的神情,她下定决心要留下来好好干出个样子,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作为敬老院院长,林素环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在敬老院,老人病了,她请医端饭照顾他们;逢年过节,她提前备好礼物发给老人;老人衣服、被单脏了,她及时换洗……为更好地照顾老人,她从乡政府搬到了敬老院,与老人们吃住在一起。林素环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平凡而又神圣的职责,用满腔热情去温暖老人们一颗颗孤独的心。

2009年,林素环调到召陵区纪委工作。平时没事时,她仍带着礼物到敬老院看看,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在家庭生活中,林素环同样孝老敬贤。结婚后,丈夫在部队,为了照顾70多岁的婆婆,她主动把老人接到了身边。2016年,84岁的婆婆因病瘫痪在床,林素环坚持为婆婆动了手术,虽然花了几万元,但瘫痪一年的婆婆终于站了起来。婆婆高兴得见人就夸她娶了个好媳妇。

王秋霞

王秋霞,女,197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漯河市第六次党代会党代表,源汇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党代表,现任源汇区发改委副主任科员。

王秋霞的丈夫是一名军医,常年在外执行任务。在王秋霞的支持下,丈夫在部队已荣立四个三等功。因工作成绩突出,他们夫妻双双被部队评为“感动炮团十大人物”,王秋霞是唯一一位不是军人却获此殊荣的群众。面对丈夫特殊的职业所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她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做一名军人不容易,做一名军嫂更不容易。王秋霞公婆都70多岁,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了丈夫能安心在部队,她把公婆接来和她一起住。婆婆常拉着她的手说:“俺这儿媳比儿子都强,俺这辈子可是享儿媳妇的福了。”

王秋霞的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亲生女儿,一个是丈夫大姐的女儿。她对孩子悉心照料,言传身教,给孩子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王秋霞就是这样为了支持丈夫在部队安心工作,毫无怨言地挑起家庭重担。近年来,王秋霞先后荣获多项荣誉。其家庭被市妇联授予“和睦平等型家庭”称号,2016年6月份,又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张肖楠

张肖楠,50岁,召陵区一名普通公务员。丈夫叫刘小伍,十年前从漯河第一制药厂下岗。

2007年12月,刘小伍因身体不适去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肾脏衰竭。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孩子,正是重担在肩的关口,却患了这种病。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当时,丈夫情绪不好,想放弃治疗;孩子要上初三,学习正处在关键时期;张肖楠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任务重。工作重担和家庭重担都压在张肖楠肩上。为了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张肖楠表现出了一个常人少有的坚韧与毅力。她用她的爱,帮助丈夫树立活下去的信心。从此,她忙完单位的活就急忙跑回家,照顾病中的丈夫,洗衣做饭,求医问药。陪丈夫在省中医院看病时,张肖楠早上两点起床排队挂号。几年中,张肖楠用一个女人的肩膀坚强支撑着家。为筹到给丈夫治病的钱,她工作之余,什么活都干。早上4点,张肖楠起床到集市上抢地摊,卖红薯、卖菜。中午下班,她给鲜花店配送鲜花。在张肖楠脸上从未看到愁容,有的是从容、乐观和自信。张肖楠给丈夫说:“有我在,你啥都别怕,没钱没粮是我的事,只要我不倒下,这个家就有希望”。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从此打消了轻生念头,鼓起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