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建军 刘 丹
“大于庄,是福地;跟党走,志不移。务正业,谋生计;当贤达,同富裕……”最近一段时间,这样一段“三字经”火遍临颍县人的微信朋友圈。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三字经”其实是临颍县杜曲镇大于庄村的《村规民约》。这短短352个字的《村规民约》,大于庄村人却前后十易其稿。
“一点儿也不敢马虎。费点儿事咱不怕,怕的是编不好影响‘文明守法村’的创建。”大于庄村党支部书记吕发立一席话道出了全村老少爷儿们的心声。
吕发立说的“文明守法村”,如今是杜曲镇各村竞相争创的香饽饽。不仅如此,2017年11月份,漯河市中青年干部学习班第三组也专门把“文明守法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深入研究。那么,杜曲镇实施的“文明守法村”创建究竟有何魅力,竟会吸引如此多的目光?
“杜曲镇靠近县城,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不错,老百姓手里也有了一些闲钱。照理说各项工作都好推进,但一些新问题的出现,给我们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临颍县杜曲镇党委书记云少华说。
根据多年来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云少华把当前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概括为三个: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社会风气问题,群众杂物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干群矛盾突出、法制意识淡薄等社会稳定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杜曲镇党政领导班子吹响了向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进军的号角。“面对这些难题,更需要我们基层干部担当有为、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为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2017年年初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云少华鲜明表态。
随后几个月,杜曲镇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认真开展调查讨论,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提出“发展、稳定、民生、和谐”总体目标,并确定社会有秩序、乡风讲文明、人居更优美三大任务,最终于2017年4月下发《关于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按照“因村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统筹推进全镇“文明守法村”创建工作。
为积极推进创建工作,该镇充分发挥机关干部、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责任层层承担、压力层层传递、任务层层落实,党员带动、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同时,推行党员“一句话承诺”活动,要求每名农村党员承诺用实际行动为集体、为群众办一件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实事。目前全镇32个农村党支部,已有876名农村党员参与活动,参与面达92%以上。
为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创建氛围和成效,该镇立足三类创建标准,认真抓好载体建设。比如在文明村风、家风方面,该镇成立了由40名草根艺人组成的“草根文艺宣传团”,自编自导节目20多个,巡回各村演出30多场次,深受群众欢迎;组织各村村民共同订立《村规民约》,让村民心中有把尺子,强化了村民“我制定、我承诺、我执行”的自我约束意识,提升了群众文明素养。目前已有16个村改掉了丧事办宴席的陋习,平均节约开支5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杜曲镇还通过解决钱从哪里来、垃圾何处去、保洁谁来干、工作如何促四大问题,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2017年以来,该镇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帮助各村建垃圾池267个,购置垃圾车230台、垃圾箱(桶)2000个,按照400比1的比例,为每个村庄配备保洁员。截至目前,该镇已经形成了农户“门前三包”和镇总协调、村负总责、村民小组和群众齐参与的网络管理机制,实现了卫生整治全覆盖、长态化管理长效机制。
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该镇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95%以上的民事纠纷通过调解得到了解决,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该镇建立党群工作站、杜曲党建网、百姓微信群,实现服务群众面对面、把握群众动态零距离,推动村民自治和农村社会精细化管理,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变事后“救火”为超前解决。此外,该镇在平安乡镇建设、阳光村务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文明守法村’创建工作,努力探索,敢闯敢试,建设和谐稳定、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云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