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建工作弱化、虚化、边缘化,是不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老街街道的做法是:社区居民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社区居民的需求在哪里,党组织服务就紧跟到哪里。近年来,老街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率先在全市开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基层联建模式,率先探索实行智慧党建工作模式,率先把党组织建立在居民区,创新活动载体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今日刊发老街街道党工委党建创新的报道,以期对基层党建工作有所借鉴。
■本报记者 梁晓峰
通 讯 员 刘明杰 连东升
织密一张网络,构建无缝覆盖的党组织体系
2017年11月21日,西华县址坊乡址坊村,伴着阵阵锣鼓声,60多岁的老党员、环卫工董玉民披红戴花回到村里,引来村民啧啧称赞:“老董真排场,街道的一把手亲自敲锣打鼓来家里送喜报!”
从21日至23日,老街街道党工委书记魏留宏带队,先后为5名被街道评为“优秀流动党员”的环卫工人送去了喜报,所到之处,陪同的村干部感叹不已:一个扫大街的党员,这么有面子,说明老街街道确实重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老街街道位于市区老城区、商业主城区,辖区面积1.89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余人。街道党工委辖5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26个社区楼院党小组,自管党员359名。近年来,老街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工作全覆盖,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了辖区每个角落。
根据辖区党员分布情况,打破以往以单位为主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模式,5个社区党总支以地域、居民区、市场等为单位划分出12个小网格,每个网格成立多个党小组,把党组织建立在网格上,把社区党员、非公企业党员、机关党员都纳入党组织进行管理,使那些游离于组织之外的“隐性”党员、“口袋”党员重新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下,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级管理体系。特别是街道的96名在职党员,每人影响带动周围3至5名党员,每名党员再影响带动十多户群众,形成一户连百户、百户一中心的服务圈,通过扎实开展楼栋小课堂、民生小访谈、收集小民情、组队小服务等活动,把党组织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家庭,使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也让辖区党员、各领域党组织在网格内找到了自己的“责任田”,网格党员成了居民的“贴心人”、社区干部的“好帮手”,形成了“在家做党建,党建做到家”的良好局面。
针对辖区地处市中心、商业繁华的实际,街道党工委探索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在条件成熟的二月二集团建立了党总支,在永冠百货公司和大新商贸公司建立了党支部,并选派优秀党员进驻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目前,街道党工委在辖区企业中建立了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在“两新”组织中派驻了4名党建指导员。
流动党员管理难、发挥作用难,是社区党建普遍存在的难题。老街街道在流动党员较多的环卫系统率先成立流动党支部,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通过送学上门、送喜报到家乡、为困难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日”等方式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
针对社区人手少、群众需求多的实际,街道党工委按照“坚持党建核心引领,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变社区独奏为社会合唱”的工作思路,于2017年7月1日率先在全市探索建立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基层联建模式,打破条块分割,推动区域联建共建;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相互通报、结对共建等制度,推进双向互动共融;通过整合辖区各类组织、各类单位、各类人群,调动一切力量,实现齐抓共管。
通过推行以“组织融合,共抓基层党建;队伍融合,共同服务群众;思想融合,共同构筑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融三共”党建工作模式,统筹整合街道、企业、党小组、业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爱心人士等多方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打造融合型社区,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社区服务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松散向规范、集中向常态、粗放向精细的延伸,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为居民办实事的能力,开创了以党建为统领,街道社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半年来,大党委协同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治理、信访维稳、为民服务等活动30多次,开展联席会议5次,解决基层联建问题12件。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