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街道党工委书记魏留宏说,抓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不能仅靠社区党组织或几名社区干部,必须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大融合工作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探索一种模式,建设
能打善拼的党员干部队伍
环保攻坚战中,为了按时完成燃煤散烧治理任务,党员关柯带领工作队员连续两天两夜在市场一线巡查,禁燃工作获市里、区里肯定。
在老街街道,类似这样党员带头打冲锋的实例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善拼的党员干部队伍,近年来,老街在安全生产、“两城同创”、综合治理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特别是反邪教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反邪教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唯一的乡(镇、街道)作典型发言;综合治理成为全国典型,街道党工委书记魏留宏在全国综合治理表彰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得益于日常润物无声的教育管理。
在对党员的学习教育上,街道党工委坚持分类施策、多策并举——
针对在职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通过举办培训班、举行报告会、组织专题研讨等,坚持日常学习不间断。街道党工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坚持每月给党员讲党课,并定期邀请党校讲师前来授课。
针对群众党员,依托社区大讲堂和红色网络家园教育基地,形成了“一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讲堂(社区大讲堂)、一家园(红色网络家园)”为主体的党员教育体系,扩大了党员教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各党总支还创新形式多次举办微型党课,开展送党课上门活动。东安街党小组把党课开进党员家中,方便了党员的学习,《光明日报》也进行了报道。
针对流动党员,充分发挥手机微信和网络的作用,建立空中课堂,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4个党员微信群,邀请流出党员和流入党员加入微信群和“务实老街”微信公众号,经常推送党课资料,拓展了党员学习的渠道。
常态化、制度化、多形式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有了质的提升。80多岁的老党员朱清芬过去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经常赴省、赴京上访,通过日常的学习教育,俨然换了一个人:不但不再上访告状了,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学习活动,主动做起了志愿者。
针对社区工作难做,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消极怠工、出勤不出力等现象,街道党工委创新实行党员分类积分量化管理——把全体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岗位履职、发挥作用等情况,全部录入智慧党建系统进行自动记分,每月系统把每个党员得分情况自动排序公布,每个党员随时都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情况。实行工作业绩“网上晾晒”,对党员信息数字化、可视化处理,以列表、对比的方式展现,对党员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评价,为领导在日常了解党员、选人用人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参考,扎牢了管理全面、标准严格、责任分明的制度笼子,真正形成了用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以数据服人的大数据从严管理党员新模式。
通过创新考核机制,党员干部职工工作目标明确,大家在你追我赶、向先进看齐的良好竞争氛围中抓好各项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增强,作风明显转变,形成了人人想干事、人人争干事、人人能干事的工作格局,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密切一种关系,推动
党员干部群众心连心
服务解民忧、党建聚民心。街道党工委筑牢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以“党组织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党组织一呼百应”为目标,走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之路,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楼栋、家庭,真正实现了党组织进楼栋,服务在身边,形成了小事不出楼,大事找支部,事事有人办,居民都喜欢的局面。
1月4日,受降路社区居民吴梅婷家里的照明出现问题,电话打到了社区。不到5分钟,网格长翟根富就带着工具到了她家里。不一会儿,电灯又亮了。
在老街辖区,居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类似这样的难题,不出社区都能得到解决。
“社区干部忙,天天做家访,有事他就帮,百姓齐夸奖。”这是老街街道社区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各网格服务团队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每月进行一次全员走访,做到突发情况、家庭纠纷、邻里矛盾、不满情绪和重点对象“五必访”,家庭状况、民生诉求、邻里关系、服务质量和意见建议“五必问”,确保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对社区的老、弱、病、残、贫,街道党工委都有一本账,谁家楼顶漏了、孩子没人看了、两口子闹别扭了、邻里不和了、失业的想找工作了,都清清楚楚、如数家珍。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街道党工委在辖区建立了“一刻钟生活服务圈”。“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的工作人员,既有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也有党员志愿者,针对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家政服务、社保咨询、就业指导、矛盾调解、扶贫帮困、心理辅导、结对帮教等服务。
在党员干部的影响带动下,“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凝聚了各社区一批各有所长的党员志愿者。4个社区党总支成立了“琦翔便民维修服务队”、“老党员义务巡逻队”、“邻里纠纷调解队”等8个党员志愿者组织,2017年累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50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20多件。
在社区党总支组织带动下,社区许多居民既享受服务,也渐渐成为志愿服务提供者。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由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以“闲事会”为代表的“红马甲”队伍。在老街辖区,随处可见穿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队伍,他们走街串巷,义务向商户、居民宣传上级各项惠民政策和街道开展的各项工作,深受居民群众的欢迎,干群关系越走越亲近。
党员志愿者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为把这支队伍的力量激发出来,街道党工委想了不少办法。在党员中开展 “认岗、认亲、认难题”活动,党员认岗率已达70%,建立一帮一的帮扶对子160多对;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严格规范组织生活,亮出党员身份、增强党员意识;在加强社区隶属党员管理的同时,组织在职党员认领岗位218个,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活动。如今在老街街道,不管社区党员还是在职党员,在社区都有用武之地。
小区微信群、邻里百家宴、和谐楼道“全家福”、四点半学堂、社区“红袖章”、趣味运动会、社区大联欢、闲物置换大集……这些创意十足的活动,是受降路社区党总支按照志愿服务理念,陆续想出的服务居民、和谐邻里的好点子。活动虽小,却承载起了建设文明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使命。
社区党总支大小事总不忘让群众自己做主,东安街、水利厅家属院改造,老街246号院的“煤改气”等,都是通过“一征三议两公开”,召集社区居民共同商议解决的,群众当家的主人翁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有爱心学志愿者、有能力做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是受降路社区志愿服务文化的精炼总结,也是倡导人们自愿自主、量力而行参加志愿服务的朴实宣传。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大爱,赢得社区群众的一致称赞,先后获 “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省级和谐社区”、“市级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单位”、“市级先进社区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志愿服务精神已成为社区党总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同从哪来?就从事儿上来!”魏留宏说,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服务是最美的承诺。做基层工作,关键是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基层就是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多为群众谋利益。而这也正是我们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