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兰州、南京等城市先后对楼市调控政策进行调整,其中有关限购规则的部分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中国部分城市对限购政策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松绑”,表明中国楼市调控已出现基调转向、“拉抽屉”等问题。对此,专家指出,部分地方楼市政策调整属于对前期政策中刚性、粗糙部分的适时修正。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已成为全社会强大共识的背景下,中国楼市从严调控的基调不会改变、长效机制建设的步伐不会放慢、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决心不会动摇。
放松限制引起关注
2018年伊始,部分城市对楼市调控政策进行了调整。具体来看,这一波调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一刀切限购”变为“差别化限购”。例如,兰州取消了对偏远区域的住房限购政策,放松部分城区限购条件,同时在有过热倾向的城区加码限售政策。二是定向放松以吸引优秀人才。例如,南京重点针对优秀人才放宽购房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人才先落户再就业。
分析人士指出,之前各地推出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略显粗糙,很多规定带有“一刀切”色彩,有些还是临时照抄其他城市的调控措施。随着楼市调控常态化,一些地方势必会结合本地情况对楼市调控措施进行细化与优化。
在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看来,当前部分城市政策调整没有越过“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红线,符合分类调控的要求。顾云昌认为,以往调控更多是从需求侧着手,未来将更加重视供给端调控,调整住房供应数量和结构。
微调不必过度解读
那么,部分城市调整政策是否意味着中国楼市调控主基调发生变化了呢?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楼市长期存在房价总体偏高与结构性失衡并存的问题。前者推升了实体经济成本,削弱了家庭消费能力以及生育意愿;后者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和质量,制约着地方政府财力。因此,楼市从严调控、长期调控的基调不会改变。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指出,同一种调控政策纵向上不可能从头到尾起作用,横向上也不可能对所有城市都起作用,因此才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重要的是,分类施策必须殊途同归,共同的目标都是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近期调整楼市政策的城市,基本上不属于涨幅过快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这些城市一方面依然面临一定的去库存与城镇化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城市竞争中留住高层次人才,所以需要对原有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若对此过度解读,认为中国楼市调控基调改变或反反复复‘拉抽屉’,则显然是以偏概全的。”丛屹说。
遏制炒作将长期化
对于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危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指出,高房价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及居民的其他消费。祝宝良认为,刺激房地产市场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并带来财政收入增加,但却推高了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事实上,住建部对2018年工作进行部署时也强调,坚持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调控措施,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住建部指出,要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人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