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漯河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主动参与,不断传承提高,全面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布局,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本期起,《水韵沙澧》文艺副刊将开设《街巷寻珍》专栏,以“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不凡成就”为主导方向,以文学的笔法去写一写民间手艺(人)、草根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以是文化记忆,也可以是文化写真,形式多样。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邮箱:siying3366@163.com
■孙幸福
潘清江是著名书法家已成为漯河人的共识,但潘清江又是诗人恐怕知者甚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诗需要厚重中透着轻灵,好书法也需要厚重中蕴含轻灵,而诗词和书法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就造就了潘清江的人生。
每天早上看手机微信朋友圈,看到最早的多是潘清江的“日课”,基本上是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篆书和甲骨六体书法以及临帖作品,也有一些日课是他所书的自己的诗作。这些诗可不是打油诗,而是诗意深刻,抒发情怀并且押韵、合辙、对仗,颇有古诗之风。这些年各种报刊上写潘清江的文章太多了,很难再出新意。俗话说:诗言志。我试着从潘清江的诗中描绘出他的人生历程和其毕生追求的书法艺术之路,其中引用的,皆是潘清江的诗作。
“银光玉带映沙河,绿岸成荫满碧坡《游沙河》。”潘清江是郾城沙河边的老户,生于斯,长于斯,对沙河乃至对水都有深厚的感情。他喜欢对人说:“我名字里三个字都带水,谁比我水多!”而且,他把自己的工作室称为“三水堂”。有一次我对他说,到外地就介绍是“漯河沙澧滨潘清江”,八个字都带三点水,更牛!他欣然认可。潘清江喜欢水不在表面,而是真心喜欢水的韧劲和精神,滴水穿石见功夫,山中清泉,纵然千折百回,终能通江达海。我觉得清江这个名字很符合这种境界。
“农家长就痴情汉,有幸结交翰墨缘《学书感言》。”潘清江祖辈农民,年轻时他也曾下过地,各种农活农具都不陌生,从上小学起,他就喜欢比照着书上印的楷体字临写,没有纸笔,粉笔头、砖头块、小树枝都是他练字的“笔墨”。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到小学三年级时,他写的大字已传遍全校,成为师生的楷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无论哪派组织都找潘清江用毛笔抄写大字报。他虽不理解内容却乐意为之,那么多的笔墨纸张供他免费使用,对他来说,那可是天上掉下了练字的机会呀!
“钟情翰墨年时久,夏热冬寒不计秋《杂咏》。”十年动乱结束,潘清江也高中毕业了。因为书法颇有名气,他被招到乡文化站,后又调至县文化馆,开始了专职书法创作生涯。不管工作多忙,他每天至少临帖习字两个小时,几十年“伏案移灯闲读帖,寻求奥妙夜无眠《秋夜》”。他用过的纸若是一张张叠起来,恐怕要高过几层楼;画家梁军多次称赞:“潘老师是漯河书画界最勤奋的人,他若不算,没有任何人敢说勤奋。”他的学生和弟子钮伟涛、陈晓东都佩服地说:“潘老师以他的勤奋为我们树起丰碑。”
“我书师法晋唐风,最爱张颠与素翁《学书有感》。”潘清江心中的“圣人”是古代最有名的狂草书法家张旭和怀素,所以,他的书风既沉稳爽健,又飘逸华丽,纵横自如,酣畅淋漓。他追求古风但绝不盲从,其《习楷有感》说:“魏晋书法存柔刚,各有千秋各有长。步逐前贤出新意,别开生面我独狂。”他的诗作有古代书法家十咏和现代书法家十咏,以及汉碑十咏,他对这些书法家都认真找出优点和长处,以便去学。咏古代书法家智永他认为“八法精微入笔端”,钟繇他认为“刚柔相济多丰润”,王铎他认为“跌宕纵横气自华”;咏现代书法家白蕉他认为“铁画银钩两晋风”,徐生翁他认为“古拙夸张书厚重”,潘天寿他认为“苍古豪纵侧出锋”;咏礼器碑他认为“两汉先开瘦劲风”,咏衡方碑他认为“敦方折角不求工”。正是这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正是这样诸家精品都学,而且兼修并蓄,所以,虽然诸家笔意都有,但写出来的就是潘清江的字。曾经有崇拜者特别喜欢潘清江的楷书,就问要临谁的帖。潘清江幽默又自豪地告诉他:“全国都找不到,只有我这有,我是把唐楷、魏楷、隶书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我自己的楷书风格。”
“搜碑选帖苦精研,日夜临摹似悟禅《临池感言》。”1990年,潘清江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全国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九届书法展,并入展第二届全国书法最高荣誉“兰亭奖”创作奖。担任漯河市书法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在书法成熟的黄金岁月,面对成群结队的求字人,潘清江选择了闭门谢客。干啥去了?他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为家乡的许南阁祠书写全文的《说文解字》碑林。《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更是漯河人的骄傲,为了让先贤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泽被后世,潘清江应邀承担《说文解字》全文书丹的重托。这可是133441个字呀!潘清江按照藤花榭藏版逐字书写,原文为篆书,释文为楷书,用了1000天时间于2003年3月28日书写完毕。郾城区领导从巩义请来祖辈石刻的韩洲现父子5人,又用两年半的时间,镌刻成每块长1.66米、宽0.66米的282块石碑,立于郾城区许南阁祠院中。整个碑林书体匀称严谨,结构方正,遒劲俊逸,稳妥有势,是全国唯一一套记录整书的写刻作品,可谓字字珠玑,通篇辉煌,不仅展现了许慎文化的精髓,也是漯河城市名片中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在一次全国性的“许学”研讨会上,一个文学大家感慨地说:“潘清江可能不是全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但在书写《说文解字》碑林这件事上,他抱着无私无欲的信念,忍受住孤独和寂寞,把它当成庄严而神圣的事业,是真正可敬可赞的!”
“秋风落叶降霜寒,月暗临窗坐小轩《秋夜》。”潘清江认为:“艺道从来无捷径,归真字外得真诠《临池感言》”。他从50年前开始,至今坚持习字临帖,越临,越觉得意味无穷,“学书哪怕鬓添丝,醉恋成迷莫笑痴。夜取新书闲浏览,朝临旧帖细沉思《书痴》”。
就先天聪颖和后天勤奋而言,潘清江认为最好是既有天资,又勤奋努力,所以有“神奇但应心源出,半靠辛勤半颖资《夜起独思》”。对于创作而言,需要灵感,所以他认为“灵犀每有神奇梦,彩凤时多绰约姿《书痴》”。但要想创作出精品,须得达到“精微只要真功下,点画仍需费细敲《无题》”的境界。而且,只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能实现“随心落笔风云散,妙意经营补拙工,酣畅淋漓千百态,沉淫墨海写人生《学书有感》”的境界。
“临池但得心有悟,破浪乘风荡艺舟《墨海荡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潘清江早已成为公认的大家名家,但他书如其人,功力内敛而不张扬,宽以待人极具亲和,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刚启蒙的学生,都愿意与他亲近,向他求教。而他也实事求是,客观评论,助人为乐,诲人不倦。
中国有句古诗叫作“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潘清江,笔者认为恰当不过。他不仅自己吟诗作赋,还把如何作诗的资料送给自己的弟子,要求学诗练字两手都要抓。他认为“每在书中求妙理,常从象外得真诠。潜心修道磨穿砚,境界超然气吞天《学书感怀》”。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字有可能写好看,但永远成不了一个书法大家。潘清江自己也是“架上诗书时诵读,斋中笔砚苦耘耕《学书感言》”。正因为诗书不离手,潘清江笔下的作品才会具有中国文人的传统儒雅,怎么看怎么好。我曾经问过他一个幼稚的问题:“什么样的字才算好字?”潘清江回答:“专家认为写得好,老百姓认为写得好看,才真正算是好字!”或许,对于书法家来说,这样的话不符合专家学者的胃口,不登大雅之堂,但这样的字绝对有旺盛的生命力。
生于1956年的潘清江,最近写了《人生感言》一诗:“坎坷人生六十秋,霜花两鬓半侵头。光阴似箭催人老,岁月如梭逝水流。墨海放舟追远梦,书斋纵笔尽忘休。千磨百折精诚在,月砚耕耘做老牛。”正是因为“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所以,潘清江“闭门临池追汉晋,当窗试笔不思年《学书感言》”,坚持“夜取新书闲浏览,朝临旧帖细沉思《书痴》”,成为今天的三更明月五更鸡,成为后生小辈们努力学习的楷模。
曾有一日,我向潘清江老师求教诗词书法时,忽然有个想法:潘清江的二儿子潘迎峰正在北京中国画高研班跟着国画名家学画,深受老师们喜爱。他年纪虽轻,其画已经入选全国画展,待老潘的诗作多了,分别用六种书体写出来,小潘也学业有成,给配上画,出一本父子合作、诗画双绝的专著,岂不是文坛趣事一桩?潘清江深以为然。让我们期待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