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勇力
通 讯 员 谭晓瑞
2017年,市工商局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主线,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为促进漯河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营造宽松便捷准入环境
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实现涉企证照大幅精简。2017年8月1日,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基础上,市工商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开始实施“三十五证合一”改革,由原来的23个部门办理变成“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网归集”,全市2823户企业在取得名称核准后,领取营业执照的时限由5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深入推行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实现准入到退出全流程便利化。2017年10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实现申请人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全部业务,开启“零见面”、“无纸化”营业执照办理新时代。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使企业退出市场提速50%,提交材料缩减67%。推行登记事项全面改革,放宽企业名称登记限制,开放企业名称数据库,实现名称自主查询、申报;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免予提交验资报告;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实施“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务秘书”、“众创空间”等改革举措。
持续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实现许可审批方式不断突破。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将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中的87%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试行“证照分离”改革,争取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省改革试点,通过“取消一批、由审批改备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进一步缩减行政许可事项,切实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经营难题。
市场主体发展再创新高,有效激发创业创新活力。2017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3467户,同比增长8.26%。其中,新设企业6361户,同比增长21.88%。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5688户,同比增长14.52%。其中,实有企业26508户,同比增长19.09%。新登记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安置从业人员91561人,同比增长12.13%,对扩大就业做出积极贡献。
创新监管方式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推行“双随机”联合抽查,实现公平公正执法。在全省率先研发漯河市“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并成功运用,率先建立政府推动实施工作机制,率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工商部门内部实现了“双随机”抽查全覆盖,解决了过去“谁想查谁就查、想查谁就查谁”的问题,避免了多头检查、多头执法现象。
狠抓企业信息公示,敦促企业诚信经营。积极指导企业进行年报公示,使我市2015年度、2016年度的企业年报公示率达到94.88%和97.31%,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连续两年位列第三,有力提升了我市企业的整体活跃度和信誉度。
强化信息归集共享,推进部门联合惩戒。将市场主体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统一归集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真实反映每个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归集42个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和企业公示信息48万多条。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实行联合惩戒,在贷款、政府招投标、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限制,初步形成了企业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型市场监管格局。目前,我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累计访问量达6200万次,成为社会各界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信用状况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
创新服务方式
营造良好创新驱动发展环境
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助推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制订出台“助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20条措施”,助推小微企业由“低、散、弱”向“高、精、优”迈进。2017年,通过采取向金融机构提供帮扶名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登记等措施,帮助982家企业贷款31.72亿元,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精准帮扶重点项目建设,扶持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实施重点项目特办制度,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帮扶等方式,主动对接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助推投资项目快速落地,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开展“百名工商干部帮百企”活动,组建企业服务团,专门研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2017年,对接全市重点投资项目13个,召开专题协调会17次,提供上门服务21次,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35件,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提升我市企业品牌竞争力。2017年,指导帮助企业新注册商标2235件、地理标志商标1件,成功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实现了注册总量突破万件、驰名商标创建突破十件、地理标志商标实现零突破的“三个突破”,商标品牌战略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17年12月,全省产业集群商标品牌培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临颍县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全省产业集群商标品牌培育基地。